教师: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2017-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有平

教师: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

          ——读《教学常识》有感

在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中,引用了考门夫人在其著作《荒漠甘泉》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它类似于我们中国所讲的破茧成蝶,故事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考门夫人有一个天蛾的茧儿,差不多藏了一年。它的结构非常特异。一头是一条细管,一头是一个球形的囊,很像试验室中的细颈瓶。当蛾出茧的时侯,它必须从球形囊那里爬过那条极细的管儿,然后才能脱身,飞翔在空中。它的身体这样肥大,那条管儿这样细小,人人都会希奇它怎样才能够出来呢?一定会碰见多少难处,花费多少心机与力气。据生物学家讲:它在作蛹的时侯,翅膀萎缩不发达;脱茧的时侯,必须经过这一番挣扎,身体中的体质才能流到翅脉中去,两翅才能有力飞翔空中。

有一天,我恰巧看见那久囚的茧儿开始活动了。整个的早晨,我忍耐着在它旁边,看它在里面努力,奋斗,挣扎,可是还不能进前丝毫。它似乎再没有可能出来了,最后我的耐心破产了。我就想我比造物者更智慧,更慈爱,我决意要帮它一忙。我用我的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薄了些,让它出来得稍为容易一些,这正是我得意之作!看哪!一会儿,我的蛾儿很容易地爬出来了,身体是反常的臃肿,翅膀是反常的萎缩。我守在它旁边,等它徐徐地伸展它的翅膀,显露它细巧精致的彩纹。岂知大失所望。我虚伪的温柔竟成了祸根。可怜的虫儿,非但不能扑着它带虹的翅翼,飞翔空中,呈现它完全的美丽,竟很痛苦地爬了一会就不寿而终了。

天蛾成长如此,育人之事即教育又何尝不是呢!以前,我们所培养的神童就是最好的证明,几十年来,我国不断出现神童,两岁能读,三岁能算,七岁读完中学裸程,十一岁上完大学。再以后呢?就杳无音讯了,到后来也没看见哪些神童在科学界出了名,也没看到哪个神童由于事业有成而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会这样呢?无疑我国的教育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而更为重要的是行教育之事的人。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成长,而不是替代学生成长;引导学生选择,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考门夫人替代天蛾破茧,结果导致的不是成蝶,而是不寿而终;教育者过于干涉学生的成长,昔日神童今何在?许多时侯我们看见人们在忧愁困苦,艰难中挣扎,我们觉得很是可怜;我们常愿意帮人家做出选择或者是渡过难关,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唏嘘和呻吟不是他们的必需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越权,要让学生自主成长,而不是“被成长”。

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批评学生自以为是,其实,我们自己有时候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常常会忍不住以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问题;以自己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等等,甚至有些班主任,因为自己是理科教师或者是文科教师,往往在高一的时候,经常会对学生进行“宣誓”:我们班是理科班或者是文科班,对于一些文科与理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就进行这种宣誓,无疑就是扼杀学生成长学习兴趣的“刽子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何况学生选科也要切合实际,何况,你这个班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学理科的或者是学文科的。所以,不要代替学生去做选择,这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不利,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如果教师一味地干涉学生的成长,不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而是主导者,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人无头脑、无能力、无智慧的考试机器又有什么差别呢?

教师,不要做揠苗助长的农夫,应作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