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4| 远程围观自然教育论坛的只言片语

2019-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呆呆的环境教育笔记
24| 远程围观自然教育论坛的只言片语

这两天,不少熟识的环教小伙伴奔赴同一目的地,不约而同去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国自然教育大会暨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多亏了论坛提供了部分在线直播,参会者积极广而告之,使得无法到场者也可远程围观之,窥见零星大会掠影。

借助直播信号,今天上午在线观看了《2019年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后简称为《2019报告》)的发布、3场由康奈尔大学Marianne Krasny教授、武汉公园大课堂发起人唐闻女士、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创始人王愉的主旨演讲。

个人猜测,由北大吕植教授宣读的《2019报告》大概是最受关注的部分。今年的调查对象较之往年有所不同,选择从自然教育从业者及自然教育机构、自然教育服务对象(公众)、以及自然教育目的地(保护地)三个方面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尽管调查不完美、抽样有偏差、相关定义理解上或存有差别,但是我们仍能从中获得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1.  谁在从事自然教育?

一群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业少于三年的中青年人。这一群体依靠个人兴趣召唤、即使承受着低收入低福利,但仍然计划将自然教育作为长期的职业选择。

2. 什么是自然教育机构看重的?

自然教育机构在意课程开发与评估的专业能力,未来两三年的工作重点放在课程开发、行销能力和市场开拓,并将媒体、提供专业支持的同行和异地对接人视作未来最需要的合作伙伴。

3. 公众怎么看自然教育?

绝大多数受访的一二线城市居民有每月至少一次的自然活动,普遍认同接触自然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为单个自然活动的支付意愿比较低。受访者最喜爱的活动是自然体验类,挑选活动时最在意带队者的个人专业能力。

4. 保护地准备好开展自然教育了吗?

这里的保护地是指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湿地/地质公园、自然教育学校等。

这些保护地目前开展的活动以科普知识讲解和自然观察为主,活动类型少。受访中的绝大多数是在2010年以后才开始开展自然教育,每年开展活动次数在1-5次的占受访的一半以上。所接待的对象以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为主,年均人数规模多在1000人次以内。

半数以上的保护地宣称具备开展自然教育的软硬件基础。然而,投入自然教育的经费有限,同时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存在专职人员不足,需要外部专业培训。通常与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合作,愿意与有资质的专业自然教育机构和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

从三个视角得到最直观的感受是:缺人、缺钱、缺资源平台,而且貌似潜在服务对象的付费意愿不太高。(不太妙啊!)

既然机构看重专业能力、保护地急需专业培训、从业者需要但不满的也包括能力提升,问题应运而生:作为积极进取的个人或是机构,应该去哪里拜师学艺呢?

1. 每年全国性、地区性林林总总的培训也不少,自个留意、或是伙伴推荐,总是有机会参与一二。

2. 在线教育选择也不少,比如Kransy教授的公民生态实验室每年开好几门网络课程,受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资助,有提供汉化视频和中文助教,不再让语言成为学习的障碍。

3. 如果恰好是个好奇宝宝,总想领先一步了解最新研究和实务资讯呢?

上午Kransy的演讲中提到的Children & Nature Network Research Library是一个好资源。之前介绍过的两个网上资源(MEERA & eeRESEARCH)也是值得尝试。

可偏好中文呢?不妨关注一下 WWF熊猫自然课堂 的微信公众号。WWF环境教育团队于2017年推出【盒子】公众号栏目,致力于为广大从业者分享全球最新最优的环境和教育领域的动态和案例,建立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素材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