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是樱花拯救了春天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底真面目——并且爱世界。——罗曼罗兰
![](https://img.haomeiwen.com/i5002233/68cbc97ec681a6f4.jpg)
血腥的片名,压抑的开头,讲一个纯洁到不可思议的故事。
大意是《孤僻的我与患病女同学的最后时光》。
听上去一笔带过,背后是真切的悲欢与生命。
男主春树和女主樱良的关系,最初如同你和任何一个你忘掉名字的异性同学一样,除了共处过一个教室,再无交集。
但是,如同名字里的樱花和春天,有些奇妙的事情总会发生。
常看相似类型动漫会有一种套路感,比如文化祭,比如学生会,比如体育比赛,比如修学旅行,比如男女生一起出去吃饭却不喝酒抽烟烫头。
大部分人终究只当过一次高二学生。
那如果有人的生命在这一段“套路”里永恒呢?
那就尽可能让这段套路的经历永恒吧。
无缘社会
如果春树不改变,在高中之后会发生什么?
一个除了父母亲人外再无社会联系的人。
也许他会工作,会找到肉身存活的渠道,但终究会成为高处俯视社会的一团气体。
一个人可以如此,是自由;但有人不希望他如此,是羁绊。
对于春树来说,或许他的状态源于他更深入问题的深处,也许他的答案不是被期望的,但并不是缺乏深度的辩驳和粗暴的教条并不能改变。
樱良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解药。
人心是可以做到软硬兼备的。
春树足够坚硬地拒绝那些遇见樱良之前的声音,却在遇见樱良后改变,重要的是春树选择改变。
冬雪融化。
心有灵犀
剧中有一份无论如何希望传达的心意
从开头到结尾处始终存在的悬念是——那封邮件有没有被樱良看到。
结尾里的已读标识,当然有一百种可能不是春树期望的那种答案。
但我们看的时候,总会和春树一样希望是这个答案。
电视剧《潜伏》里有一个相似情节:左蓝牺牲后,翠平挂念着没有告诉左蓝他和余则成是工作需要。
翠平当时哭着说了一句:
“心里会美的。”
关于心意的传递,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备胎放气式,拿表白当冲锋号,只顾自己的虚假“快乐”,享受着臆想中的白衣似雪深情款款。
一种是挂念对方“心里会美的”。所以春树看到小小的“已读”标记后,骤然情绪崩溃。 在樱良去世后耿耿于怀的遗憾,终于释然。
其实在春树读到樱良日记里和他当时构思邮件相似表述的时候,其实已经足够了。
也许真的存在心有灵犀。
包括结尾跨越阴阳两界的对话,樱良日记的叙述和春树的旁白。
樱良不在了吗?一直都在的。
结局注定
粗略的结局早已在开头几分钟内交代——人死不能复生。
结局其实不再重要。
故事主题是活着,关于许多人。
关于提前告知人生大结局后,怎么活,如何活。中间的间隔或许会缩短,缩短的原因甚至可能是本与你毫无关联的罪犯。
同样是花与春天,有一句古诗: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想《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大约想传达:
虽然人面不知何处去,但是桃花依旧笑春风。
破琴绝弦不复鼓是思念,依旧笑春风也可以是思念。
像樱良去世后,春树追出去大声说要和恭子做朋友,以及片尾那句“我们要幸福哦”。
真的有很多含义,像整个春天那样繁盛。
所谓好人
有一个很有讽刺意义的细节,关于樱良的前男友——隆弘。
同学(世人)眼中的好班长、好男友并非事实真相。
不断骚扰樱良和她身边的人,贡献了全篇罕有的暴力镜头,源于内心深处的卑劣和控制欲望。
可就是这么个人,被那些闺蜜推荐给樱良说
世人都是蠢材或许是太强的偏见,他们看隆弘的一场戏、十场戏、百场戏,毕竟看不到幕后。
是好的演员,甚至是世俗意义中好的人。
但不是好的生命。
演技是否精湛,是否正能量,是否上进,是否光鲜,都只在评价戏。
生命有在戏外的东西。
春树保有的内在,樱良珍视的与他人的联系,交织成生命的美好形态。
春树更像是继续着力量与美好的种子,
樱良和春树,在生命的路上煎熬,也许开朗到有些傻气,也许孤僻无人知晓。
但他们选择了自己的生命形态,而不是表演世俗意义的“好人”角色。
结尾春树的改变,受益于春树良多,但依然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们无愧于生命。
樱花拯救了春天,花谢,春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