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如何更好地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一休
2.5 如何更好地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
最重要的一种思路是“将产品看作交易”,在企业、产品、用户的三方框架下去认知和定义产品,在这个三方框架下,以终为始,产品一开始就应该为了企业和用户间的交易(价值交换)而存在,产品即交易。
“产品即交易”里的“交易”是广义的,并不是只有用货币进行的交换才能被称为交易。
“产品即交易”里的“交易”,是指把人的任何有意识行为,看作付出预期代价购买预期收益。
提供几种用于判断用户价值的视角,帮助大家提升主观判断的质量,以提升“理解用户”的能力,最终设计出更好的产品(第4部分中将具体解释这几点):
(1)对自我认知的认知;
(2)对给定目标的批判性思考;
(3)参照系;
(4)成本;
(5)不确定性决策;
(6)概率(风险决策);
(7)非货币价值(跨效用决策);
(8)外部性;
(9)时间性(跨期决策)。
价值产生于进行交易的个体(用户)的主观效用评价,效用是指能满足人的某种欲望、满足到某种程度,可以理解为这个产品对用户有什么用,能带来什么好处。
与用户同理,企业愿意或能够生产产品的前提是其“收益–成本>0”。
企业的收益,从广义来看,既可以是当前的现金收入,也可以是能增加未来交易和收入可能性的各方信任,如社会声望、品牌形象、政府关系。而企业的成本,则包含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容易理解,交易成本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促成交易达成付出的代价。
用户愿意选择产品的前提是“效用–成本>0”,这个公式可以看成是“用户价值= 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的另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