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定律》之每篇三定律五
古为今用,先贤智慧再领悟。重温思想巨匠李耳的经典,体会领悟大道和立身处事境界的不同解读的版本有差异,希翼抛砖引玉,呼唤现代版的《道德经》,企盼共享思想巨匠的智慧光芒。
续上篇,每篇转换三个定律,思路方法路径前面几篇文章已经表述,不赘述。
一、解字
百度上的象形字典查找出这三篇5个字的解释。 字源解说: 夷,本义,俘虏、消灭外邦人。 动词:轻蔑,小看。 名词:容易对付的外邦人。 动词:铲锄。 形容词:平坦易行的。文言版《説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
纪,本义,动词:用丝绳打结作记号。 动词:记载,记录。动词:约束,管理。 文言版《説文解字》:紀,絲別也。从糸,己聲。
视,本义,动词:祭告时仔细察看显示的征兆。 动词:仔细察看, 看,看待,对待。文言版《説文解字》:視,瞻也。从見示聲。
混,本义,动词:不同的河水会流。动词:搀杂,搀合。形容词:不清晰的,不清楚的,模糊的。副词:模糊地,胡乱地。 文言版《説文解字》:混,豐流也。从水昆聲。
覆,本义,动词:颠倒器皿、将盖口朝上放置。 动词:遮盖,遮蔽,掩盖。 动词:翻转,掀翻,顶与底颠倒。 彻底地毁灭。 刨根翻底地彻查。文言版《説文解字》:覆,覂也。一曰蓋也。从襾復聲。
限于篇幅,其余的字不一一枚举。
二、转换
(一)《李耳定律》之无感道记定律 ,原文《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讲了规律的抽象性,及其特征。规律超出了人的感觉范围,而又是实实在在存在,因而起名为《李耳定律》之无感道记定律。
《李耳定律》之无感道记定律--想发现事物征兆,却未能发现,深入探究命名为未能捕获,搜声声纳也听不到,探究命名为声音频率弱到接近无声; 非常费力地捕捉搜寻却一无所获,探究命名为细小。这三者而言难以深究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仰视它并不显得明亮耀眼,俯视它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形体的抽象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具体表象的现象,这就叫作精神游离在外,不能集中,神志不清,思考能力下降。迎接它不知哪里是头;追随它,不知哪里是尾。依据传说的规律,来驾驭指导现在的从事的事业。追溯传说中过去的起源,这就叫作规律的表述。
(二)《李耳定律》之谨慎序行定律 ,原文《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儼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本章讲了得道的人的品质特征,反过来,就是如何做才能得道,谨慎,按部就班地依据规律办事,“才行”!故而叫《李耳定律》之谨慎序行定律。
《李耳定律》之谨慎序行定律-- 传说中善于按照规律办事的人,见解深邃,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正因为他深沉,知音难寻,不为平常人所理解,所以只好描述他的外在特征: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不拘常态啊,就好像居于恶魔为邻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洒脱,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清晰明确?谁能在安居乐业中努力奋斗,持续保持生机。保持上述特征的人,戒骄戒躁不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李耳定律》之极静进晓定律 ,原文《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全,全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本章讲的是达到掌握规律层面,步步递进应当知晓严守规律的要求。所以命名为《李耳定律》之极静进晓定律。
《李耳定律》之极静进晓定律--掌握了规律,就要严格按照规律办事。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新陈代谢规律。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都必然回归本性,都必须遵照规律。 严格遵守规律是一切主宰。一切主宰是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认识了这些才能称为圣明,违背规律办事必然危险。理解规律所适用的领域,在适用领域就会树立威信,树立威信就会推动规律覆盖所适用全部领域,覆盖所适用全部领域进而造福全天下,造福全天下进而引导人们按照规律办事。符合规律的事业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