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拾遗每天写1000字人民广场

经典诵读:《十五从军征》

2023-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三秋桂子2021

【原作欣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读我赏】

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伟大的作品都不知作者是谁。

这些作品在民间流传甚广,妇孺都可以传唱,老幼都能吟诵两句,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于是这样的作品统一被冠之以“无名氏”。

没有名字的作品后来被来民间采风的音乐家收录起来,于是,沧海遗珠被捡起,收录在了一部叫做《乐府诗集》的作品集中。

《乐府诗集》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描写塞外风光的《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派苍茫辽阔的塞外风光,至今仍让人向往不已。

再如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流传至今的《木兰诗》,在铿锵有力的音节中活画出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将花木兰形象,粗犷中不乏细腻,温柔中充满英武之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相比其他古诗,乐府诗用语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也是它们更容易在民间流传更广的缘故。

除此之外,《乐府诗集》的众多作品是真正来自民间、为底层代言的作品,不同于殿堂文人歌功颂德的作品,乐府民歌才是反映底层生活的现实作品。

真实,才是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如这首《十五从军征》。

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他十五岁就离开家去随军打仗,回来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走的时候还是少年,回来已经是耄耋老人,一个“始”,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心酸。

从十五岁到八十岁,中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人事变迁,不知家人还健在否?离家越来越近,回家的念头也越来越紧迫,多少个日日夜夜思念着梦中的家园,如今终于可以重返家园,那种心情怎么用语言来表达。

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个同乡的乡亲,迫不及待地把想了千百遍的问题拿来问他:我家中还有谁?同乡委婉地回答:我远远看过你的家,不确定有没有人活着,只看到那里松柏森森,坟墓累累。

终于回到了家,这就是我梦里想了千百遍的家吗?

原先家里喂着狗,专门从墙壁上开了一个供狗出入的洞。如今家狗早已不知去向,一只只野兔从狗洞窜进窜出。一打开房门,就有野鸡从屋梁上“扑棱棱”飞下来,绕着屋子盘旋,久已无人的房屋早成了野鸡的巢穴。

曾经充满家人欢声笑语的小院里长满了野谷子,全家人打水的井台附近早长满了野菜,看着它们茂密的样子,应该已经长了好些年。

到吃饭的时候了,把野谷舂去外皮,采一把野菜煮一点菜羹。饭做好了,菜粥散发着家的温暖,却没有一个人和自己一起享用。

走出门去,像过去那样等着父母姊妹回家,等了很久却没有一个人回来,才想起他们都已不在人世,不禁老泪纵横,泪水把衣襟都打湿了。

这首诗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作品没有正面写战争的残酷,而是用一个男子的回家的经历,侧面反映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底层百姓造成的伤害。

作品通篇使用对比手法,大大小小的对比出现多次。

一开始就用“十五”和“八十”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进行对比,突出出征和回家之间间隔的时间之久,主人公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在战场上度过。

主人公归途遇见乡人,问家中还有谁。乡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很委婉地告诉他:君家已冢累累。走的时候是家,回来的时候只剩冢了。曾经的家,现在已经成为冢。

家和冢,何其相似的两个字,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从家到冢,两相对比,差距何等巨大!

回到家里,眼前所见和记忆中的家园又构成一重对比。

狗洞是供狗出入的,如今野兔进进出出;人居住的房屋,野鸡绕梁飞来飞去。原来温馨的庭院现在野谷遍地,家人汲水的井周围野菜异常茂盛。

到了吃饭的时候,用庭院中的野谷野菜煮羹做饭,饭香飘溢,往常该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热闹时刻,如今端起碗来,却只有主人公孤零零一个人。

看看眼前的荒凉破败,回想记忆中家园的温馨模样,差距悬殊的对比,主人公怎不“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充沛的抒情,却叫人读后不得不潸然泪下。

诵读,让生活更美好!

2023-1-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