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看长安,三万里有感。
上周日带着儿子去了影城,看了一下长安三万里。
全部作品如宣传海报所说,各类推荐文所讲,都是在贯穿着各种唐朝的诗句,其中很多还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看的这个电影,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这之前我是没有能够记住,别董大这首诗是高适所写。
这首诗的句子却,几乎大家都知道。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这个故事无疑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他是把高适作为一条主线,讲到他小的时候,启蒙的比较晚,别的小朋友读书都读得很好的时候,他看的书里面的文字都是小蝌蚪一样四处逃散。
甚至他都读不出完整的书,一门心思就放在了武艺上,企图用自己的一身武术来报效国家。
高适幼年的时候,家庭条件还算比较优渥,他的父亲文武双全,却没能得到重用,一直到他父亲去世,他才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也就是在他离开家乡去往长安的路上,偶遇了李白,整个故事的序幕也就拉开,围绕着他和李白的分分合合,结合时事的变化,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
他和李白的分分合合,全部都嵌入了李白整个人生意念中,起点和伏点。
一开始两个年轻人结伴到了长安,都试图建功立业,没有自己的一番成就,结果都碰壁。
两个人随后就分别,都离开了长安,一个回了家乡,一个则回了常扬州,但是两个人又定下了一年之约,打算一年之后,两个人无论发展的怎么样,都再见见面。
果然,一年之后,他们在扬州再次相逢了,李白还是一样自己潇洒,高适却从他的生活中品评不出他想要的东西,果断的离开了。
他回了家乡,奋发努力,埋头苦学。
他们两个人的再次见面,就是李白来到了梁园,也是他生命中遭遇重大问题的一次。他的父亲去世了,哥哥们把他赶出了家,并且剥夺了他分得财产的权利。
这次,他想要入赘,他咨询高适的日子,又咨询了另一位友人的意思,最终他应该是决定入赘了。
高适不认同,不辞而别,这次离别之后,高适去了边塞,试图在边塞建功立业,他做了边塞的一个小领队,呆了一年。
这一年里面也经历了很多,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他决定离开的时候,住在客栈里的他,一时诗心大发,在客栈的石板上写了一首诗,也就是这首诗,让逃亡的此处的李白发现了,他两人又汇合了,汇合之后,救下了郭子怡。
这个时候两个人又分道扬镳各自去追寻自己的人生。
高适仍然是回了梁园,后来他收到了李白的来信,他又去了长安找李白,李白此时已经到了人生的巅峰。
高适仍然是回了自己的家乡。
二人第3次会合,是李白再次来了他的家乡,这次和杜甫一起,李白求入道教。
他陪同,见证,几人在河边恣意饮酒,快意人生。
每次相聚,随之而来的就是分别,此后一别,高适入了军队,一呆就是十年,直至安史之乱,整个唐朝动荡不安。
高适站在皇帝身侧,成了节度使,李白则去了永王幕府,再后来,永王被平复,李白则得了个叛逆的罪名,被流放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