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3820673/28c90e149227d072.jpg)
这次我们要聊的书是安德森 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
天才永远是被我们所热捧和艳羡的,我们惊叹于他们举手投足间展现出那些惊人的天赋及才华,在他们的领域中取得了难以企及的高度。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因为天赋异禀,但是《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森 埃里克森却告诉我们,那些天才和我们普通人在天赋层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只是因为他们使用合适的练习方式训练了足够长的时间,这些训练才是他们获得巨大成就的最大原因。
练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公认的天才代表,莫扎特一直被认为不世出的音乐天才,他展现出一种在当时令人震惊的技能--完美音高。他在听到演奏出来的任何调子的时候,马上便能准确地辨别这个调子处于哪个音区的哪个调,甚至那些类似音乐的声音,比如时钟报时,甚至人打喷嚏的声音,他都可以准确分辨。
人们喜欢用这个例子来证明那些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重要性,那些少数拥有此类天赋的幸运家伙赢在了起跑线上,而伟大的成就也只会在那些天才中间发生,与我们普通人无太大关系。但是这本书却说天才并不存在,存在的是训练有素的普通人,普通人经过可以训练,慢慢获得了杰出的能力,最后被人冠以天才的名号。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杰出的成就,那些先天性优势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后天的练习才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 波尔加为了验证练习的力量,以他的三个女儿为对象做了一个长达25年的实验。他和妻子试图探索如何将子女培养成天才,于是他们选择了国际象棋作为方向,在女儿小的时候,他们就花大量时间来陪她们下国际象棋,帮助她们练习。他的大女儿苏珊 波尔加4岁就赢到了第一个冠军,最后成为了第一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的女棋手。二女儿索菲娅一度成为排名世界第六的女围棋手,。而三女儿朱迪特在15岁零5个月就成为特级大师,更夸张的是她在连续25年蝉联世界女子国际象棋选手排名第一。她们被人们称为国际象棋上的天才,但是实际上她们并非生来就在国际象棋上天赋异禀,她们在国际象棋上的成就都波尔加夫妇的选择和她们日复一日的练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3820673/07a1099d9e1ef1ba.jpg)
所以一个普通人只要使用有效的练习方法,再投入大量的时间几乎都可以获得成功。
当我们练习的时候,我们在练什么
当我们在说起《蒙娜丽莎》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会想到那副一个黑色的女子的形象,但是有的人就可以说出这幅画的背景信息,画家的笔触,颜料的变化,画中女子的眉毛、嘴角等等细节,他们可以说的更详尽、更准确。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之间的心理表征不同。心理表征是与我们大脑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场足球赛,有的人可以看到某个踢球的人的脚法技术,有的人还能看到小范围的配合,有的人却在此外还能看到场上22个人的位置和移动,这些人心中就会比一般人建立更详尽的架构。
高级的心理表征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细节的同时还看到事情的整体,甚至可以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那些杰出的人在专业领域内的心理表征架构更完整,细节也更详尽,我们常常说的“吃透”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完备的心理表征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来建立完备的心理表征呢?答案就是--刻意练习。
什么样的练习是刻意练习
我们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只是不断重复训练的“低水平勤奋”的误区,作者说如果只是不断重复,那么这样的训练是没有作用的,比如很多人做了一辈子饭也没有成为大厨,只有刻意训练才能让自己的得到持续的成长。那么什么样的练习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作者说刻意练习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刻意练习是具有特定目标的练习。
在开始练习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自己设立一个训练目标,比如弹琴,连续三遍不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用一定速度完成某首乐曲的演奏;打篮球,每天命中500记投篮;跑步,一个月之内跑够100公里。这样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刻意有效地引导你的练习。
如果一开始就设立了一个很大的目标,那么需要先将这个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根据对这些小目标制定一个计划。比如说,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你就需要对写作技能进行刻意练习,设定每年写一百万字的练习,然后将这些任务量分配到每个月,再分配到每一天中。这样的练习只是成为一名作家练习的一部分,但是设立一个目标会推动你向目标不断靠近。
二,刻意练习必须是专注和投入的。
有一项对于长跑参与者的调查,业余跑步者喜欢使用听音乐或者其他方式将自己的注意力从长跑中的痛苦和紧张中转移出去,而基础的长跑运动员则在跑步中专注于协调自己的身体,找到并调整出最理想的步伐,在整场比赛中都让自己保持最佳的步伐。
我们在训练中必须保持对训练的专注和投入,将自己的思维保持在训练内容上,只有如此才能达成有效的练习。相反,如果在三心二意或者放松的心态下进行的练习,练习根本不会有效果。
因为在专注的训练中,人们很容易会感到疲惫,所以充足的休息是十分有裨益的。短时间的练习里人们更容易保持专注,所以番茄工作法是一个保持专注的好方法。将任务所需时间切分为一个个番茄钟,半个小时为一个番茄钟。在一个番茄钟里面练习时间为25分钟,时间到了以后休息5分钟,然后继续下一个番茄钟,这样劳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让你持续保持专注。
三,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伦敦大学神经系教授埃莉诺 马奎尔在2000年做过一个实验,她用核磁共振的方式观察了伦敦出租车司机和其他随机的人的大脑结构,她发现出租车司机大脑的海马体比对照组体积大30%。这并不是个偶然情况,因为出租车司机需要记住伦敦市区里错综复杂的马路和建筑,这让大脑内负责记忆和导航的海马体得到不断地训练,以至于其体积也随之增大。这说明了人的大脑结构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变的,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推杠铃增强胸部肌肉一样。
这同时说明了我们的大脑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我们的训练不断推进的时候,大脑可以改变其结构来适应训练。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在舒适区内进行训练,我们的大脑结构就不会改变,而我们也就没有办法获得新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在任何形式的练习中,走出舒适区都是进步的唯一方法,如果你的练习只是不断地在重复以前的内容,你很难取得进一步的提升。
四,刻意训练必须包含反馈。
无论我们在努力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备辨别我们还在哪些方面有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足。最好的获取反馈的方式就是找一位在你的领域具有更强能力的导师,他走过你现在的路,他知道你处在何种情况里,他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导师会针对你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反馈,这会极大得增加你的进步速度。但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条件去找一位导师专门辅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公共途径获得反馈,比如说在一个专业论坛里和其他人交流,获得他们的反馈,同样可以纠正我们存在的问题。
我们到底要练多久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说想要在一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就,必须要训练足够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这个数据来自于小提琴训练,数据表明那些优异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十八岁的时候平均练习时间大约是7104小时,所以作者得出了任何领域需要做到杰出都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训练。
事实上,并不存在获得杰出成就所需要的训练时间的最低阈值,在不同领域内,需要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即便若此,任何一个领域内的杰出成绩都需要时间积累,而那些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往往也最长。所以,尽可能多的练习是获得基础成就的必经之路。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任何技能的提升绝大部分都是在不断地实践中获得的,而不是从扩充知识里获得的。即使你将一本编程的书背下来,你也不一定能利用编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获得真正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从长期上看,那些卓越的人都来自己一步步地练习,而非那些所谓的先天优势。这让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被我们一直忽略的信息:我们拥有着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
那么,请善用你的力量。
在下周我们将一起读罗伯特 西奥迪尼的著作《影响力》,前几天听到一句话:所有的管理的实质就是影响力。当我们具备影响他人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就具备了管理他人能力。这本书会告诉你,人是如何被影响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