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再问:为什么我非得读书?(上)
一、
“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成年人和孩子都会遇到。
同样的问题,可能在人生中还不止一次会自问或发问。
对它的理解不同,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和做法……
【迷失】
2017年,春天,周末。
窗外,夜幕初现,天空越远越黑,路灯也亮了;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绝大多数朝着进餐的方向。
汉江边上,琴台大剧院安然耸立。
江对岸一栋绿色外墙的大楼里,住了好些人家。
峰小子的家里,饭桌上已经摆好的饭菜。
晚餐的时间,女主人今天有事不在,吃饭的人就只有父子。
“爸,为什么我非得读书啊?”一个声音响起。
凡先生抬眼,见到对坐的峰小子浑身乏力耷拉着脑袋,少了少年的精神,多了几分蔫不拉几的无奈。
正在读高二的他,没有如往常那般热情洋溢地去嘴馋。
桌上,孜然羊肉的艳红、香菇斩蛋的灿黄,椒盐白虾的酥、爆炒薯尖的翠,热气腾腾的椰香饭,失去了惯有的激起小子胃口的魅力。
耳听孩子发问的凡先生,有些诧异地看到面前的小子。
“这家伙平素的自信去哪里啦?瞅他那般眼神发散、如此迷迷瞪瞪、云遮雾绕?”
迷瞪,在同处一室的人之间,是可以传染的。
立马,凡先生陷入迷糊状态。
一时,他端着酒杯的手滞住,胳臂停在空中形成一个夹角——准备喝酒的熟练动作,被小子提出的、和进餐不相干的问题给干扰、以致停在空中。
望着平日里吃饭时胃口壮壮、此刻毫无食欲的小子,凡先生父子同心的多出一丝困惑、烦恼、无奈……
“小家伙的内心,怎么搞出一片茫茫的没有着落?”
“这家伙今天怎么啦?”凡先生心底嘀咕。
迷瞪——人,就怕遇事想不明白。
不明,往往会让人不知所措、让人有力不知如何去使。
人不明的言行,在旁人看来,就有些失常。
“孩子今天有些失常了——可见啊,这个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是个有些要命的问题;要不,怎么会连让他的好胃口都没了?”
不经意中,想起:“行路太久,已经忘了为何出发——这,也是一种人生的迷失、迷茫吧。”
甩甩脑袋,让自己清醒些;回过神的凡先生,不觉对此哑然失笑。
二、
其实,这问题——为何读书?
人,安下心来后,认真地去思索,确实值得玩味。
细思之下,答案所及的范畴,可以很窄,也可以很宽泛;同时,在不同的答案指引下的各种作为,结果迥异。
所以,面对这简单的一问,作好答题,其实并不简单。
对答合宜否?
往往让人纠结,也属正常。
【坏事?好事?】
窗外,是无垠的夜空。
透过玻璃,可见缓缓流动的薄云,蓄积着城市灯火的反射,泛出一丝微微的昏红。
凡先生把目光转回来,望着对面的峰小子。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一如既往的、自然正坐;小子身上透出的气息,在空气中流动,流露出和自己血脉相承的亲近和熟悉。
只是“为何读书?”的问题,如同一道看不见的障碍,阻隔了此刻饥饿的肚子,本应对美食进行扫荡的行动。
凡先生看着眼前高二的学生,困于这个平常而及其基础的问题,无奈下,只好将食欲咽下。
当老子的自己劝自己:“先好好动脑子——帮孩子,也就是帮自己,一家人没有两家事。”
“否则,吃饭不香是一定的,孩子放不下,其他的影响也不会少。”
“每个人的成长中,但凡愿意看书和思考,都会遇上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脑子里开始思考:“孩子从小上学,到了高中,他们的耳边不知听过多少大人的唠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要好好(认真、努力……)读书。”
为什么读书?
“万般归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答案。
当然,还有诸如
——“是穿皮鞋和穿草鞋的区别吗?”
——“是努力当公务员吗?”
……
不管是孩子提问、还是师长设问,成年人都会给出自己的回答。
不同版本的答案,社会、家庭,教师和家长都给了孩子。
当然,在孩子们的心底,也不可能没有各自的答案。
一百个人,可能不会有整整一百个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难以只有一个答案。
是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答案也会衍变?
这不,坐在凡先生面前的小子,在历经十余年读书生涯后、还是在求学读书中的人,现在却绕回这个对读书如何理解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上。
可能,最近的际遇,让他又增添了不少新的、深切的感触,以至于又拥有困惑。
困惑,也会出现于日常熟知的事物。
有人会有这种奇特的感受:把一个熟识的字,写上许多遍,可能就产生了幻觉或是错觉——这字到底还是不是那个字?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在不间歇的、题山文海的学习中,那个“为何读书”的问题,也让不少学生产生新的思量,以致于对读书这事的目的,有了动摇和迷糊。
有关读书的问题,在这爷俩间,在不同的时期,讨论过无数次,也曾达成无数次的共识——读书可以长知识,运用好知识可以把握人生的幸福……
面对这有些虚无却很现实的问题,小子,惯常平静的内心,此刻显然已经被自己搅乱。
作为成年人的凡先生,沉下心后,就不去理会峰小子的心绪不佳。
他吸口气,内视自己:“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多些对问题的思考,应该不是坏事,这可是好事。”
心里那个趋于平和的声音响起:“没有打不开的结,只有打不开结的人。”
面对父子间的纠结,如何去解?
三、
细观少年,他们本身也是一本书。
那个孩子,都有满满的故事。
当爷娘的,想轻松地和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得来、聊得好、达到目的,既是好事、也是件难事。
【难事,也是好事】
窗外,夜幕苍穹,大路条条。
室内,灯光柔和,明亮一片。
父子对坐,面对一桌饭菜,手里都拿着筷子却不动,空着肚子谈事。饭桌的主题,由吃变为聊。
看到小子被烦恼驱走了胃口,凡先生暗笑:“这小子随我,喜欢琢磨,今次却把自己绕了进去。”
接着又想到:“得想着法子,把孩子的心结打开。这虽不太难,也非易事。”
峰小子哪里知道对面的人心中所想,默然的摩挲着筷子,望着碗盘,瞅一眼父亲,等待回答。
凡先生心里笃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只要努力思考和行动,基本可解。
是啊,发现和解决问题,本来就是人生活的常态和趣事
——对于这些认识,可以概括为:事事有相通之理。
“喝酒,就要喝有劲、有味的烈酒。”
“事情,没有难度,不值得去思考和解决。”
这是他挂在嘴边的话。
正因这个性子,他喜欢边喝酒、边和小子聊天,顺带探讨问题,好似这么做,有居家生活的情趣。
回到眼下,如何与小子再来谈明白这看似简单的话题,过往无数次如翻来覆去烙大饼般聊过。
所以,凡先生感觉这一件事,确实不太容易下手。
毕竟,小子读高二了,这年龄的学生,书没少读少、试没少考。
想想,人家读的书,除了十多年的、码放起来数人高的教科书之外,凡先生知道的还有《世界简史》、《罗马人的故事》等等。
还在好几年前,初中一年级的小子,就看完了《三个火枪手》,和凡先生讨论书本中的历史人文,颇有自己的见解;凡先生当时心底就曾暗道:“这小子,也可以算是小秀才,幸亏书是老子买的,先看过——想随意糊弄他,不太容易,搞不好还会出糗,伤老子的面子。”
再看看,每天和老师同学们共处中,课上课下的各种思想传递,不在少数——所以,小子也能在交流中、玩笑里笑着调侃自己的老子:您OUT慢了……
少年,本身也是一本书,满满的故事;当爷娘的想轻松地和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得来、聊得好、达到目的,既是好事、也是件难事。
让少年立志读书,说来容易,做来难。
当今社会,知识和主流成功的标准相去——远。
“书,读的再好,不如出生好。”
“读书好,钱却挣得少。”
“穷教书匠,富地产商。”
……
诸如此类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高中的学生、这些十好几岁的孩子,他们的心中自然会有疑问——上学读书,真的那么有用吗?
说起来也很可怜,凡先生能够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基本上集中在周末的晚餐。
这些高中的学生,周一到周五,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家人基本没有多少交流的时间;周末,学校还有不少学习任务……
这样一个复杂的命题:读书和挣钱、理论和现实,凡此种种,如何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在父子间一言而尽?
如果把“为何读书”这么难的话题解开,那就基本可以确定,这饭桌交流的结局会是好事。
(未完,敬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