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教员的启蒙思想怎么形成的呢?
昨天我们读了《毛泽东年谱》的少年时代的教员之读书,继续踏雪寻狮,我们寻着年谱的时间线走入教员的青年时代。
“教员思想”是 一下子就能立起来的吗?
教员18岁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
首次看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知道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知道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的事迹,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激奋之下,写一篇文章贴在学校墙壁上,第一次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主张由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组织新的政府,反对专制独裁的清王朝。
同年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后,教员受革命党人的影响投笔从戎当一名列兵。在军队除认真接受军事训练,还非常重视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每月饷银大都用于购买报纸,贪读不厌。从当时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一新名词。读了江亢虎 写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19岁的教员也存在着和我们一样的专业的选择上也是举棋不定,变换再三,先后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在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感到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由于第一中学课程有限,读了通鉴辑览以后,认为在校 学习不如自学,便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在自修的半年中,广泛涉猎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读了严复译的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卢梭《民约论》,约翰•穆勒《穆勒名学》,赫胥黎《天演论》和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方面的书,还读一些俄、美、英、法等国的历史、地理书籍,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引起很大的兴趣,反复细看,受到启发。
20岁时,教员开始认真思索自己的前程。认为自己最适合于教书,并考入了对自己影响巨大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来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21岁时,对教员影响最深的是杨昌济和徐特立。杨昌济教授教育学、伦理学等课程,努力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公正的、有道德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徐特立教授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治学严谨,对学生影响较大。教员袁仲谦、黎锦熙、王季范、方维夏等,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也有相当的帮助和影响。
学校的课程很多,教员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他注重自学,精心安排自学计划,读书不倦,有时通宵不眠。对于所学,力求深入,融会贯通。
22岁,被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这一职务毛泽东连任四届,直到24岁。教员在学友会作了大量会务工作,是他走上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开始。
23岁的教员与黎锦熙的信中强调体育的重要性。
说古称智、仁、勇为三达德,现今的教育学者进而提出德、智、体三言。“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现在认识到体魄和精神不能两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心身可以并完”。说自己身体不强,近因运动之故,受益颇多,“至弱之人可以进于至强”。
教员在湖南一师期间,十分重视锻炼身体,依季节的变化,进行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和体操、拳术等各种体育活动。认为这些方法,”
24岁,教员认为人生不能单以解决衣食住为满足,还应追求更高的理想,说“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吾辈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又说,“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
25岁,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征得蔡元培同意,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
由于工作关系,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读到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新思潮的活动。这期间,曾与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邀请蔡元培、陶孟和、胡适分别在北大文科大楼谈话,主要谈论学术和人生问题。还同北大学生朱谦之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
最后的话
读完25岁之前的教员成长史,让我们可以看到两点:
1.教员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教员在思想上的成就源自读书不倦,对于所学,力求深入,融会贯通。教员能,我们也能。
2.教员有颗清净心,他不断向优秀的人探索学习,这和教员以后的成事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