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中「能力圈」是一个伪概念
在使用开智学堂阳志平先生推荐的「卡片读书法」阅读《好好学习》之「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P160-164)这一篇章的时候,发现该篇章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经过整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质疑文章。
开篇,成甲老师讲到了他对秋叶大叔的关注过程是在4年前当时秋叶大叔更新博客的时候(以下为《好好学习》原文,下同):
我知道秋叶大叔,可能比很多人都要早。那是4年前,秋叶还主要在更新新浪博客。
我读到这里,会扑捉到一个关键词,即「秋叶」,而卡片读书法的第一张卡片,就是「人名卡」。关于人名卡,即他的个人简介。所以,读到这里,我暂停阅读的进程,去了解秋叶。问题接下来就是:
我应该如何了解秋叶本人呢?
卡片读书法中有介绍到写卡片的三大注意事项,其中之一就是「必须要找到信息源头」,即最原始的论文或资料。而要通过这种方法了解秋叶,我觉得应该从他的「自我介绍」中找到相应信息,作为秋叶自己的自我介绍,相比知乎中回答「秋叶是谁」的多种答案,应该更为靠谱。
得益于成甲老师提供的「博客」关键词,我找到了秋叶在新浪博客中的自我介绍:
这就相当于对秋叶老师有了「原始属性」的了解。于是我开始对比《好好学习》这一章里面的内容,我发现有很多案例与成甲老师认知的并不相符:
一、关于秋叶老师的《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这本书的评价:
《好好学习》原文:
- 那时候,秋叶大叔还在推销他的书,书名可能会让现在很多人大跌眼镜——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他的新书叫《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一本关于销售的书!不过销量一直比较惨淡。(原文P160-第3段)
- 后来,秋叶老师开始转型讲PPT了,不过时不时还会推销一下之前的书。微博兴起后,秋叶老师有了新的阵地,慢慢地聚焦在了PPT制作上面。他也开始出版关于制作PPT的书籍,再也不提之前那本书了。(原文P161-第1段)
- 为什么秋叶大叔最开始的方向《超越对手》并不成功?(原文P161-第二节第2段)
结合上面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成甲老师得出的观点:
- 秋叶老师的《超越对手》与他的「本行」相差甚远
- 秋叶老师的《超越对手》销量惨淡。
- 秋叶老师在《超越对手》之后,开始转型PPT
- 秋叶大叔最开始的方向《超越对手》并不成功
而事实真是这样么?
我们在逐一通过秋叶老师的博客文章来验证一下成甲老师观点的真伪。
- 秋叶老师的《超越对手》与他的「本行」相差甚远
借鉴《好好学习》中的「黄金思维圈」法则,把「WHY」放到这里,其实通过对秋叶老师的自我介绍中的数据整理,就看出端倪,
数据1由上可以看出:
① 秋叶的《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并不是「突然发布」,它的前身是4年前的《超越对手-软件项目经理不可知的18种技能》的升级版。
② 《超越》这本书的出版,与秋叶老师曾经从事的职业、个人习惯总结与反思的特性分不开,而与「大学老师」这个身份关联并不大。而成甲老师短短几句未经验证真伪的观点,有误导读者思维方向的嫌疑。
- 秋叶老师的《超越对手》销量惨淡。
这里成甲老师提到了「销量」这个词,并把这本书与PPT课程的销量做了对比:
到这个阶段,秋叶老师的成绩可比当初卖《超越对手》强多了,单单在网易云课堂上的课程销量就已过万。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两本书的销量有「对比」的基础吗?
先说答案:
没有。
撰写卡片读书法的注意要素之二是「时间线索」,即基于基于研究对象产生的时间与环境。根据2009年这个时间段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评价《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这本书的销量,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而根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高丽慧的《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回顾》一文,2009年的热销图书特征之一是「网络是原創作品的摇篮」,而2009年当时热销的都是小说类(比如《鬼吹灯》),如果成甲老师想要判定《超越对手》的销量惨淡,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出国内市场上经管类关于相关类别的书系销量对比。
这里再次引用成甲老师中对《超越对手》对比销量的案例:
而同样是讲大项目销售,IBM的《新解决方案销售》就卖的很好,为什么?因为它做到了比90%的人要好。
在英文版亚马逊上我看到介绍说这是一本历史上最受欢迎的销售指南之一,但成甲老师依然忽视了最关键的论据—— 缺少数据:
① 《新解决》卖的很好到底是有多好?(对比成甲老师自己引用的秋叶老师的PPT在网易云课堂上的「上万册」,对《新解决》居然没有任何数据援引,这里不免令人质疑。
② 《新解决》做到了比90%的人要好的论据?
就我自己的数据统计来看,就国内几大购书网站对两本书的评价数量:
仅以上述数据统计来看,即便是以《好好学习》出版时间作为统计基础,依然不能得出《新解决》一书卖的「很好」,亦不能得出它比「90%的人都要好」的结论。
所以,这里存在着上述两个结论关键词的例证欠缺,没有说服力。(需要强调的是我并非对成甲老师结论的否定,也许成甲老师对这个问题经过了自己其他方面的数据分析论证但是没有引用出来)
第二个问题:
成甲老师所谓的「销量惨淡」,作为当事人的秋叶老师本人意见如何?
为什么这里要拿出「当事人本人」的认知?因为很多情况,践行者的旁观者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冲突,所以,就《超越》这本书而言,秋叶老师本人的评价也非常有参考价值。
我们看秋叶老师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秋叶的自我介绍中,反向介绍了另一本他自己认为「惨淡」的书:
数据4结论:
秋叶老师认为自己畅销和不畅销的书,与成甲的老师的观点截然相反。
- 秋叶老师在《超越对手》之后,开始转型PPT
这里,成甲老师用了「转型」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转型」的定义为:
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
那么可以判断成甲老师认为秋叶老师是从A「根源转型」到了B —— 这个判断无疑是有问题的。
从秋叶老师的自我介绍中可以非常明显的分析出来:
由上可以看出:上述一系列的基于秋叶老师对网络的认知与践行,「不知不觉」让秋叶老师接触到PPT培训这个行业,而不是成甲老师定义的「发现自己出错后的主动转型」:
- 秋叶大叔最开始的方向《超越对手》并不成功
分析完上面三个结论,第四点自然不攻而破。
没有前期类如《超越对手》的持续践行,秋叶老师不可能接触很多企业客户,也不可能发现他们的需求,更不可能从「项目经理」的角色去理解和实施这个岗位职责。不从事项目经理的岗位,秋叶老师不可能分享出关于项目经理的专业心得,更不可能被上海的刘俊老师认识到。所以,评价《超越对手》成功与否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成甲老师仅凭多次提到的「销量」作为主要依据,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关于秋叶老师PPT成就的分析
《好好学习》原文例证:
- 后来,秋叶老师开始转型讲PPT了,不过时不时还会推销一下之前的书。微博兴起后,秋叶老师有了新的阵地,慢慢地聚焦在了PPT制作上面。他也开始出版关于制作PPT的书籍,再也不提之前那本书了。(原文P161-第1段)
- 很多人在讲PPT的时候,讲的是软件技巧;可是秋叶更理解用户,他发现学生做PPT最缺的不是软件技巧,而是逻辑不清。所以,秋叶是挂着PPT的羊头,卖着教你梳理逻辑的狗肉…(P162-第1段)
- 他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超过了90%的人,所以他的PPT书籍卖成了畅销书。((P162-第2段)
由上文段简要做一个成甲老师的观点:
秋叶老师由讲PPT聚焦到PPT制作上,在「逻辑」上的深入理解,所以PPT成为畅销书
而事实是这样的么?
关于秋叶老师讲起源,我们亦可在秋叶老师的微博上看到相应介绍:
通过上述文段可以鲜明的看到,秋叶老师对自己PPT的缺陷识别是「设计与美感」,并针对此项进行不断的精进,然后配合他自己非常擅长的网络推广之道,让自己在PPT领域快速成名。而「逻辑与构思」,其实是秋叶持续多年工作属性与分享输出自然而然形成的优势,这种优势其实是植入在秋叶老师的输出血液之中的,并非「刻意」为之。
再看看秋叶老师对自己在PPT领域出版书籍的认知:
数据8换言之,秋叶老师对《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这一畅销书的认知是「图文并茂视觉化阅读」,而非「逻辑与构思」。借鉴李笑来的观点,秋叶老师通过将「别人以为的刚需」即「图文并茂视觉化阅读」通过实现,达成了刚需的满足,并且做到了足够好,才实现畅销。
关于这一点,秋叶老师也特别强调:
数据9而关于秋叶老师真正的实力,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其实也不是成甲老师所言的PPT项目:
我把亚马逊中秋叶老师所有数据梳理整理后发现,秋叶老师出版27本书中,关于互联网营销的将近占比50%,而Office技能只有19%。
这里通过数据再次证明,秋叶老师真正擅长的,其实不是「旁观者」看到的PPT。秋叶老师的影响力之所以巨大,其PPT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决定性部分,真正重要的,是秋叶老师对互联网营销的深入理解与践行。
而成甲老师之后紧接着提供的一个身边「L」朋友的案例,自然不用再去费力证伪了。
说到这里,「能力圈」这一词汇应该考虑是否是一个有效存在的概念了。
综合上述,可以看到成甲老师对这两节的论证逻辑:
秋叶老师最初的《超越对手》不成功 → 开始转型讲PPT并获得成功 → 要在自己的能力圈中投资 → 以此论证本节论点「在能力圈投资」的正确性。
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其结论,作为读者,自然不能用纯粹「输入」的方式吸收。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在他的《Principles》中讲到:
把我能找到的所有最聪明的人对我已经形成的观点进行压力测试 —— 挑毛病,这样才能找出我观点的问题。我从不在意他们的结论 —— 我只关注他们得出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我觉得这才对我有意义。
把这句话引用到《好好学习》中的「能力圈」章节,我得到的结论是:
「能力圈」这个概念,至少对我而言,还没有成甲老师分析中的践行价值。
因为,它的论证过程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