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文创产业观察

上半场结束的短视频产业将走向何方?

2018-09-30  本文已影响37人  683beaea6870

早在2012年,《纽约时报》一篇文章就提及到了碎片文化:在瞬时文化(Instantaneous Culture)的浪潮中,孤独的写作、长久的阅读难能可贵,人们想得到短小快速的娱乐。人们愈发热爱短小、迅捷的互动娱乐,那些链接最多、传播最广的内容将获得最大的权力。

这几年,短视频泛娱乐化的发展更是印证了以上,可谓是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的巨头加入了短视频战场,BAT(腾讯、百度、阿里)、网易、美拍等相继入局短视频,在短视频行业的投入逐渐增加,抢夺用户时间的赛道上竞争也愈发焦灼,爆发了井喷式的竞争当年直播行业的“大战”。 

上半场结束的短视频产业将走向何方?

而随着监管利剑高悬,短视频行业开始增长急剧放缓,也进入了下半场。与上半场的野蛮生长相比,已然启幕的下半场比拼的正是平台对版权、原创的布局和扶持,是从无序到内容生态的进阶。

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从4月份监管出手,短视频行业用户整体增长态势急剧放缓,2017年1月,MAU为2.03亿,到了2018年4月为4.76亿,7月份增长至5. 06亿,显示出已进入平滑阶段。

9月14日,国家版权局在京约谈了抖音短视频、快手、美拍等15家短视频企业,要求其提高版权意识。据悉,国家版权局接下来将重点打击短视频领域侵权盗版行为。

借着短视频被整改的“东风”,能否丢掉“娱乐至死”的帽子,迎来它的的“第二春”? 又将如何迎来它的“第二春”?

短视频内容已逐步从泛娱乐化走向垂直化

在9月13日,腾讯视频与喜马拉雅宣布建立了联合IP孵化计划,两家平台将挖掘筛选潜力优质IP,为内容行业创意者从源头上注入一针强心剂,这也标志着视频内容产业正在从唯流量论向拓展视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转变

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即群体中的人做事时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却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

勒庞所描述的盲目、疯狂的大众其实和部分短视频用户是有所重叠的。人性本身难免会对低俗化、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另加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短视频经历了蛮荒阶段的爆发式增长。

某业内人士告诉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泛娱乐类资源绝不能用“好坏”来衡量,娱乐、轻松甚至无脑的内容有时正能平衡用户日常的压力和焦虑,但必须要避免过度娱乐化,必须要避免“娱乐至死”。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所警告的那样,“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政府监管的利剑终于落下,短视频开始从泛娱乐化的发展过渡到垂直化的发展。

比如百度的好看视频在音乐、影视、娱乐、游戏、生活、在线教育、医疗、旅游宣介等垂直领域不断扩展,并将好看视频打造成百度信息流优质原创内容的一个出口。

定位兴趣社区的美拍,一直在尝试寻找优质内容和用户喜好之间的平衡点,上线全新「10秒电影」功能,重新定义「10秒」短视频拍摄玩法。

其实不止是百度美拍在尝试从泛娱乐化走向垂直化,这是现在的大潮所在,只有脱掉“娱乐至死”的帽子,短视频才可能走的更快更远,开启它的“第二春”。

“第二春”主场:

娱乐短视频和社交消费型短视频的“混战”

腾讯高调“复活”微视,阿里低调上线鹿刻。

某业内人士告诉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短视频的下半场将是由娱乐短视频和社交消费短视频的“混战”开启。

腾讯可谓是起了个大早却只赶了个晚集。

早在2013年4G网络兴起之时,腾讯就看中了短视频这条赛道,并顺势推出了8秒短视频“微视”。

然而因为腾讯微博停止、4G尚未普及、用户习惯未养成、创作生态不够繁荣等原因,微视并没有取得巨大成功,2015年开始微视逐渐分崩离析,一度退出市场。

沉睡多年的微视,在今年4月份终于苏醒。

并且在腾讯的大力推广下快速回归到观众的视野。今年6月腾讯就将微视嵌入到QQ当中,希望借此直接为后者导流。毕竟,QQ聚集着大量90后和00后,具有很大的流量潜力。不久前,向来对朋友圈十分谨慎的微信,也为微视开了“绿灯”,在朋友圈功能菜单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用微视拍摄”的限时推广入口。用户不仅可以直接从朋友圈跳转到微视进行视频拍摄,而且还可将发布到微视的视频链接分享至朋友圈。若用户没有安装微视App则直接转至下载界面。

上半场结束的短视频产业将走向何方?

高调“复活”微视并不是今年腾讯进军短视频唯一的举动。在9月,腾讯还推出了yoo视频(有视频),这是腾讯在短视频领域推出的第五款产品,这一项目代号为“火锅”,推出前“火锅”团队就在跟创作者谈内容接入合作,只要被评为特定级别,单条原创视频就会获得数千元补贴。

此次腾讯高调“复活”微视和推出有视频,也是腾讯的一次证明:短视频与社交天生一对,腾讯可以让内容在社交网络上流转。腾讯确是凭借社交优势独步天下的,从游戏到音乐到文学到动漫到视频再到公众号,大量的内容被腾讯连接起来,在其社交网络中吞噬着用户的时间。

但业内有人认为,失败了一次的微视,将再一次倒在黎明的前夜。

对此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他表示微视已经被内外界定义成“扶不起来的阿斗”。当一个产品创新能力达到超级爆款的情况下,后进产品最多是部分分流,而不能形成新的流量中心。除非产品逻辑,完全不同,所谓“马斯克式源创新”思维,从逻辑上进行彻底颠覆,才能成为新的“爆款”。

此次微视到底是强势归来还是仍是昙花一现,我们拭目以待。

和腾讯此次高调“复活”微视相比,阿里推出鹿刻可谓是低调至极。

没有官宣、没有媒体大篇幅报道,鹿刻悄悄的进入短视频市场。与抖音强调娱乐和社交不同,鹿刻小视频是一款生活消费类的短视频社区APP,采用的是问答和导购的模式,在每条短视频标题上均有“问”字标签。

就阿里来讲,此次“鹿刻”进入短视频仍是一次未知的尝试,只不过这次阿里似乎有了更明晰的定位。鹿刻将消费分享作为其内容的主旋律,也多是思索到了其宠大的淘宝用户量。鹿刻短视频正是契合了消费分享的理念。与此同时,宠大的淘宝用户也能完成为鹿刻导入流量的目的。

从“流量思维”到“数据思维”

“技术为王”的时代早已开启

就以微视为例,微视在近几次版本更新中,陆续上线了实时长腿、实时美妆、五官重塑、瘦腰塑身等原创功能,这些都是基于腾讯的AI技术积累。当AI技术走出实验室,跟产品结合,释放出很大能量。

其实AI技术的运用,远不止此。

9月19日,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正式召开,此次大会以“数字驱动中国”为主题,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出席并发表演讲,盛会就此拉开序幕。

上半场结束的短视频产业将走向何方?

在云栖大会,马云公布阿里达摩院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并宣称将于明年推出全球领先的AI芯片、3年内打造量子芯片。

阿里历来喜欢用动物来命名公司,“蚂蚁”、“菜鸟”、“飞猪”、“盒(河)马”,这次采用“平头哥(蜜獾)”也不意外。蜜獾被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马云说到用它作为一家芯片公司的名字有三大原因:1)激情澎湃、顽强执着 2)相信小的伟大,敢于追梦 3)聪明乐观、勇猛皮实。

在大数据和AI能力不断完善、流量也正在变得稀缺、昂贵的今天,“拼命烧钱 - 做大规模 - 再考虑如何变现”的套路已经不再适用,以数据智能驱动的更彻底的网络协同正在扮演新的新的生产力,已经打响互联网下半场的战斗。

AI技术对短视频的后半场走向同样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如何保证内容生产质量、避免内容流于低俗就成了难题。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必须要建立一套优质内容生产和管理,差异化、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而这就考验了AI驱动算法背后的技术能力。

AI驱动算法的背后一直是以数据化精确管理为方向,也是客观目的,这是根据人类进化史来的。

AI驱动算法其实推荐的是功能。资讯算法推荐的是应该对准的资讯,娱乐对准的是娱乐,消费对准的消费,其本质上是“信息流”,虽然过程中会筛选出高质量的优质内容,但本质不在于短视频或内容,而是具有功能的信息流。

有业内人士对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表示,短视频时代已经结束了。眼下,需要关注的是短视频本身的产业链角色。它跟互联网一样,仅仅是一个过程性工具。而短视频之后的东西,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

短视频终究是服务某种产业链的技术工具。而短视频未来发展如何,本质上取决于他们选择哪个产业链进去,进而发挥作用。同样他们未来的前景如何,某种程度上不取决它们自己,而是取决它们所在的产业链前景如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