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新高考,你会改变吗

2024-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马兰花开无媚坚强

        天微微亮,车如约而至,三人乘车前往武威,参加高考备考策略专题培训会。

      每次培训或多或少都有收获,今天也不例外。上午听了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方向的讲座,下午语文试卷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的讲座。总体来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培训的收获。

      一、研究试题知规律。每年的高考试题基本遵循平稳过渡的原则,拿语文试题来讲,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从题目设置来看,具体分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写作四大板块。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考查的形式注重创新,比如成语、病句、补写等题的,从客观到主观,从单题考查到语段考查,注重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试题中的渗透。变化不可怕,但是不知变化最可怕。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近十年甘肃省高考试题、近三四年各省新高考试题,从中掌握命题的规律,了解考查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研究高考试题是一个薄弱点,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反思教学,遵循规律,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果。

        二、集体备课出成效。刚才说到研究高考试题,仅靠个人的力量周期长,发现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组内分工,每两个人负责一类大题,广泛搜集资料,寻找规律,并且时时交流,充分掌握命题规律的情况下,一轮复习、二三轮复习会更加有方向性。包括二三轮复习时重点上哪些内容、采用怎样的复习策略都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确定,然后再根据自己学生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课堂增效,做好备考复习工作。

        三、课堂模式需转变。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也知道了群文阅读教学,大单元教学,也时不时采用自助探究、分组讨论等方式来践行新课标理念,但是我们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只是“换汤不换药”,“满堂灌”依然横行课堂,自主讨论仍然是有形式无实质,学生回答问题无法流利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或者说只注重讲课的结果,而没有思维交流的过程。今天的沈教授就特别提到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品质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并且结合具体的高考试题进行了具体的讲解。试想一下,我们的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呢?缺乏思考、缺乏交流、表达不够、思维局限,这样的状况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呢?再拿作文教学来说,大多数老师都是印好作文材料,布置给学生,略加点拨,让学生课下完成,写好交上来花一周两周的时间批阅,然后进行简单的反馈,作文训练仅仅如此,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现场审题作文能力呢?常老师的做法可以借鉴:一节课,布置作文,审题交流,列出提纲,进行批阅,反馈交流。这样的作文训练,我觉得无论审题能力、还是构思能力,只要坚持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作文训练形式。总之,仅仅凭借以前的经验,以往的方法是很难适应新高考的,老师们一定要进行研究,刷新思维,改变课堂,引领学生向前发展。

        四、素养考查趋灵活。记得以前,只要背会古诗,背诵题就是满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以情境式考查为主,背会不一定找到符合情境的语句,找对语句不一定写会语句,从背会到写会到会写就是从掌握知识到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难度增加。成语题的考查,从选择题到填空题,病句题的考查从单句考查到语段考查,这都反映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反映出问题解决导向下的语文课程学习。靠死记硬背,靠海量刷题,靠套路解题的时代已经如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了。但学生素养的形成首先得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所以掌握规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与人方式的改变,积极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用,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回归课本夯基础。纵观新高考试题,许多内容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比如说文言文诗词的考查,会将阅读材料中的某个字与课文中的例句进行比较。今天的两位专家无一例外的提到了文学短评的写作。文学短评的练习这是单元任务中的一个知识。如果忽略学生就会无法写出文学短评。比如逻辑的力量,这一内容的学习你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整本书阅读可以引领学生不断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加强阅读积累。当然,无论是必修选择性必修,每个单元后面,课本的最后,都设计了许多知识,这需要我们重视。教材是基础。我们不只是教教材,更是用教材教,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学生语言运用和建构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审美等素养的形成,适应新高考的变化。

        一次培训或许给我们带不来多少知识,但最为关键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教学?如何备课?如何适应新高考的改革?学会怎样抓住课本,有效利用三轮复习的时间,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才是培训的目的或者说是培训的收获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