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回答网友茉步的心理困惑

2017-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千里皖江

希望我认识您的人是林殷寻。他是在收到我的这封邮件后将您的qq号给我的,说只有您能帮我。希望您还是先看看吧,不然我不知道该怎么跟您说。麻烦了。

我始终是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

(答:先要认识“我”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我”就是这个物质性的躯体吗?如果是,那么尸体或者石头能否称为“我”?是否有一个独立于躯体的精神性实体存在,也就是所谓的灵魂。当然,唯物论是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他们的出发点是科学和实证主义。当然,不可否认,科学和实证主义,是一套研究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法,它的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但能否因此就认为科学和实证主义就是绝对正确的呢?我想,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以外,大凡一个稍有思考和判断力的人,总会作出否定的回答。想想看,如果科学和实证主义所得出的结论是绝对正确的,那么科学还需要发展吗,还会存在人类目前回答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吗?正因为科学不是绝对的,所以科学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实证主义方法的物质工具需要不断改进,以便更进一步的向未知领域迈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并非完全依赖逻辑、经验,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建立在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的基础上的意外发现,这或许就是“灵感”。(而灵感的获得,可以用“踏破草鞋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来形容,或许这就是上帝的启示或者菩萨的加持。呵呵。其实,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当然,这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终极价值的坚信。)当然,灵感,不仅仅是科学家独有的,上至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或多或少的在灵感的推动下完成各自的事情。知识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书本的学习获得,但仅仅有了知识,并不代表自己就有能力做到知识所要求的事情,我们更需要把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慢慢琢磨,慢慢的去领悟,于是不经意间,灵感闪现了,于是我们我们就可以做到知识所要求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要学会游泳,光靠学会游泳的理论和历史知识,远远不够的,必须跳到水里,否则很难学会。当然,如果有一个会游泳的师父拉着你,你会学的更快。但是,学会在池塘游泳,并不代表能够在江河湖海游泳,有句话,“要想人不死,除非死个人”,所以不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很难把游泳的技巧学的炉火纯青。人生就像游泳,我们先要在家庭、学校的关怀下,努力学习理论和历史知识,但总有走出慈爱的父母怀抱和宁静的学校氛围的一天,踏入社会,而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崭新的起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理想,于是考验开始了。从出生到死亡,外在的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我”在不断变化、发展。为了生存,我们首先要学会适应,于是对于世俗的东西,我们需要了解,哪怕内心再怎么厌倦,都不得不接受。而为了生活,我们需要改变,不是要改变外在的世界,而是要改变自己,我不是一个唯物论者,我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不仅仅有今生,还有来世,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以及对外在世界无休止的征服后获得一丝的虚荣和满足感。我们要为今生负责,更要为来世负责。这也是宗教修行人所说的积累资粮。唯物论哲学家也有讲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于是,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我”,不能一丝不变,一方面要适应世俗,另一方面要超越。大乘佛教也讲究,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有一颗淡泊的心态奋发进取就好!因为大的社会形势是个人无法左右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完善自己,从而积极的影响社会,使它更加完善而已。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大致就有了一个确定的方向。)

我不知道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

(答: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做,有些可以做,有些不应该做,有些不可以做。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规范。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佛也说,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为什么要求全责备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承认“存在即是合理”,当然适当的发发牢骚,排遣一下心中的郁闷,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过火,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不可以整天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总是找别人的毛病,要先看看自己的修养够不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改变人,而是对照一下自己,改自己的毛病。天国有上帝的正义,人间有世俗的法律。作为一个世俗人,即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没有宗教或者道德信仰,把良心贬的一文不值,但法律还是应该遵守的,毕竟只有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社会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秩序,人类才能更好的生活,所以违反法律的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我尝试过寻找,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我尝试过改变。

(答:不要总是在外在世界寻找一个目标,要多观察自己的身心,先从调整自己的内心做起。按照儒家的修行和道德伦理标准,我们要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要节制自己的私欲,做到心平气和,而不是从外在世界找一个东西去格。有了一颗平常心,才来学习研究学问,才会有更多的体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自己修养功夫到家了,学识见识增长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别人自然会对你刮目相看,你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自然会在不经意中影响别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吧。也是道家所强调的的“行不言之教”。)

可是,终究,我没有办法承认自己的战绩,是的,结果是我回到了起点。

(答:总觉得自己应该获得什么,其实还是自己的名利心和虚荣心在作怪。“战绩”这个词,火药味太浓了。你知道世界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吗,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然后升级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斗争,最后演变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战争。说到底,还是人的贪心在作怪。所以,我们不应该总是去计较自己获得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的名利心和虚荣心改变了多少,自己的修养功夫和学识到家了没有,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要知道,大地负载万物,生生不息,从来没有向谁索取过什么。)

人生,不会只有一个方面。

(答:人生,当然不只一个方面,我们应该做一个多面手。一方面要适应世俗社会,另一方面要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学学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对于地狱众生来讲是充满痛苦的,但对于修养功夫到家的登地菩萨(圣者)来讲,如入无人之境,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我试过从不同的方面着手。

(答:最好的方法不是从外在世界入手,先从自己的内心入手。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可是终究每一条路都是绕回原点的。

(答:如果总是从外在世界入手,总会有不满。但如果尝试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入手,不断提到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少看他人的缺点,多学习他人的优点,你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完善,于是自己就不会总是绕回原点,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或许也可以这样说,终究是我自己把自己束缚死了,在原地打转,怎能走出?

(答:中国有句话叫“祸起萧墙”,“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往往把自己打败,却从来不好好反省,总是抱怨外在的环境。为了走出原地打转的怪圈,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人要低调一点,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这不失为韬晦之计。)

可是我无法抑制那种承认自己之后的惶恐。

(答:为什么要惶恐呢,为什么要抑制呢?即使是圣人,也会常常遭到别人的指责,但修养到家的圣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心外无物,毁于不能动其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向圣人学习。做错了不要紧,怕的就是连续的犯同样的错误。人生也是一个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适应外在的环境,提高自己的修养的过程。)

这该是怎样一件恐怖的事情啊,就像是解剖自己,把血淋淋的心亲手捧给别人看。

(答:人都有两面性,按照佛教三世因果的说法,这一方面是我们前世造作的善业和恶业在今生的显现,另一方面也有我们今世的有意或者无意的造作引起的。对于自己曾经所做的不应该做的的思想、语言、行为,我们应该忏悔,并努力改正。这也算是解剖自己吧。要获得他人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把血淋淋的心捧给别人又有何妨呢?你失去可能是暂时的虚荣,获得的将是广泛的认可。)

尽管不能是这样的比拟。

(答:这样比拟也可以,呵呵。)

一个孩子,当她还是孩子的时候,她所追逐的,就将永远是天真与单纯,容不得一点灰色调。

(答:你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做孩子很好,保持一颗天真与纯洁的心,很难得,作为一个修行人,更需要净化自己的内心,革除自己的私欲,达到婴儿的无私无欲的状态,让自己的本性光明显露无碍。这就是佛性。既然生活在世俗的社会中,难免有灰色调,我们不是要排斥它,而是要融化他。就像大海把一瓶墨水融化。我们不应该对别人求全责备,耶稣也说,爱自己的敌人,如果对方要打你的左脸,你把的右脸也伸过去。我们更需要宽容。)

这种极端想想就是可怕的。

(答:人不能走极端,中庸点好,但也不是随波浊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自己的缺点都改不完,哪有那么多的功夫看别人的过失呀。)

何况是她面对这的是黑色的自己呢?

(答:黑白是相对的,没有白,就显不出黑,没有黑,也就无所谓白。凡夫的内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要战胜魔鬼。这需要毅力。)

我一直以为,只要改变自己就够了,可是不行,要改变的,更是自己的心。

(答:的确,改变自己,有好几个层面,思想、言论、行为,也是佛教所强调的身口意。佛教所讲的心,与唯物论、唯心论所讲的意识有很大的不同,是超越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的,只有在革除物欲,达到禅定状态,并超越禅定才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有兴趣你可以了解一下。作为一个在家人,先从思想、语言、行为下手比较合适。佛教居士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无不饮酒。这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相通。值得学习借鉴。)

就像是自己的博弈,费尽心思,要破解自己。

(答: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英雄征服了世界,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基础上。圣贤征服了内心,把自己修养的方法教授给别人使他人获得快乐。多看看圣贤所走的路,我们不必费尽心思,就可以在与自己的博弈中获得成果。)

可又因为是自己,所以不能让她输得太惨。

(答:修养,就是要学会放下,总是患得患失,为了自己,还是自私心和虚荣心在作怪。自私心和虚荣心放下一分,你就不会觉得输得太惨。并且,看到那些整日被自私心和虚荣心驱使的人,你会生起一丝的悲悯。)

我没有很好的棋技,所以注定无法两全。

(答:人生就像一盘棋,重要的不是棋技,而是心态。只有傻子才会因为输了一盘棋而整日寝食难安。呵呵,没说你。与高人下棋,下输了,你应该感谢他让你长了见识。与低人下棋,下输了,如果心平气和,那就更能体现你的大度。)

这不是悲哀,只是遗憾。

(答:这不是悲哀,更不是遗憾。有些事情只有切身体验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吗?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对于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感谢。对于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更要感谢。没有常胜将军。纸上谈兵,没有阅历和磨练,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

所以在了解这个实质的时候我为自己之前因着这样的悲哀就感到遗憾表示了懊悔。

(答:我们不应该懊悔什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但经验和教训还是要吸取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要记住,凡事都有其内在的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当然,也有缘。因缘和合,才会产生果。善因遇到顺缘结出善果,恶因遇到孽缘结出恶果。我们应该进行行善造就善因。尽量与人为善,以广结善缘。对于前世和今生所造作的思想、言论、行为方面的恶因,我们要竭力忏悔反省。这样以来,善因与顺缘才有更多的结合机会,才会善果累累。理论知道了,接下来就是实践了,还是要靠自己。)

但很虚假。

(答:该反省忏悔的时候,就要反省忏悔,自己的因果自己承担,何来虚假?)

我没有这样的勇气。

(答:懂得因果的道理,就应该积极行动。勇气有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

我有勇气跟谁道歉,就是无法对着自己。

(答: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勇于面对自己。更需要相信自己能够面对自己。一个连自己都无法面对的人,怎么能够要求他人?说到底,还是放不下。有何苦呢?)

因为那像一个笑话,而我容不得任何一点喜剧性的东西。

(答:笑话是滑稽的,喜剧是幽默的,但都能使人发笑。笑话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而喜剧总能使人会心一笑。但总比悲剧性的哭要来的轻松。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对自己的评价,能够做到哭笑不得,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非要强求获得喜剧性的舒适的会心一笑呢。当然,要想容得下,你首先要付出。于是,你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达到一定的境界,自然内心会充满戏剧性的东西。)

好乱好乱,就像有无数个自己在打架,如你所说,躯体是灵魂的物质基础,所以,好多好多的灵魂在争夺这副躯体,谁也不愿退让,如果输了它就得消失了,那躯体必定是让最强大的灵魂控制着,可是真的不愿它们自相残杀,它们都是我,我怎能忍心任何一个自己受到伤害?

(答:躯体是灵魂的基础?谁告诉你的?他又听谁说的?就一定对吗?灵魂与躯体的关系,是不是像两根搭在一起立起来的筷子,谁也离不开谁,否则双方都会倒下。不是很多灵魂争夺一个躯体,而是你没有调整好灵魂与躯体的关系。躯体倒下了,灵魂也难以稳定。灵魂不稳定了,躯体也会遭殃。我们需要修身养性。一方面,要多做运动,锻炼好身体。另一方面,不要胡思乱想,净化自己的内心。当你觉得自己有胡思乱想的时候,不凡运动一下。二者协调好了,我想,你就没必要为多重灵魂的斗争而烦恼了。)

可是终究这场争斗又是不可避免的。

(答:修身养性,多做运动,少思寡欲,这场斗争是可以避免的。)

很多时候真的怀疑自己精神分裂,不然就是得了高度妄想症,可实实在在存在于脑里、意识里、心里的东西,我如何去忽略?

(答:得癌症的人,有百分之九十的是被吓死的。知道为什么吗?自己吓唬自己。不要总是怀疑自己,要自信,疑问可以保留,不是忽略,而是超越。你需要一种更加高级的东西去替代他。修身养性,需要找一个榜样:耶稣,苏格拉底、佛陀、甘地、老子、孔子、孟子。哈哈。从身口意三方面下手,思想、语言、行为。先忏悔过去的恶的,再学习善的。久而久之,恶自然会被善所替代。恶因被清净了,孽缘被断绝了,思想、语言、行为的善因,加上广结善缘,自然会获得善果。这一点,你不用怀疑。)

你说我是唯心主义也罢吧。。

(答:唯心主义者往往比唯物主义者更要道德感和责任感,你应该感到庆幸。但愿我的回答能够对你起到一丝的启发。我也很感谢你,给了我一次试着帮他人解答心灵困惑的机会。阿弥陀佛!希望你过的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