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光不老,我们不散‖从美食到人生,《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的文化,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人欢迎叫吃香,花积蓄叫吃老本,就连男女嫉妒也叫吃醋……
“吃货”一词的开发和利用,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更多新鲜的含义;而近年来,人们更是着力打造和恢复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风貌,方便现代人从忙碌的生活背后穿越到古朴醇香的流金岁月,去感受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
冯远臣的《最是那碗人间烟火》就是这样一本书,以整个民国时期为背景,以一众民国大师为基点,向读者朋友拉开了一副那个时代人们活色生香的美食图景。
这本书共提到二十九位民国时期的人物,单从人名上看,他们之间就有很鲜明的共同点,即都是民国名人、要人。有作家、学者、戏剧家、画家、政治家,像林徽因、汪曾祺、沈从文、鲁迅、张爱玲、萧红、张大千、章太炎、梅兰芳、杜月笙、袁世凯、孙中山、张作霖,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辉煌的业绩和成就作支撑,听来如雷贯耳。
不过,作者在这本书中,将他们全都请出来聚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向我们再现他们那卓越于常人的灿烂往昔;反而恰恰相反,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些大师级别的人物的日常生活人间冷暖,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之气。
1
推开一扇窗,繁华世间本身就是一个大厨房,我们在此进进出出,是美食,让我们拥有了一颗温暖的胃。
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穿住行”,吃永远在第一位,吃是万事活动的基础。所谓“民以食为天”,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又不仅将它停留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层面上。普通人家的普通生活,在安稳的日子里,日日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大家也总有兴致偶尔大费周折张罗顿好的吃食,享受一下生活。
不然,哪来那么多民间小吃、特色风味,要知道,它们最原始的根基在人们大众。不过,在这个社会上,一旦有头脑有地位的人执着于某事,往往总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像梅兰芳,因为演出需要、个人喜好,再加上会吃懂吃,便日日在工作结束后开设丰盛家宴,其菜品的多样和品级被人们津津乐道。至今,“梅府家宴”仍由其儿子在北京恭王府旧址经营着,流传下来有600多道菜,既是一种纪念,又成为一种传承。
像杜月笙,当年在“杜家祠堂”落成典礼上,举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空前绝后的吃的盛宴(从6月10日起,前后足足吃了一个多月,开席以1000桌为一轮,每天开四五轮,不分白天黑夜,只要饿了,就可以坐上去吃,方圆百里乡邻,不管姓不姓杜,不管是否送礼,只要来了都可以开怀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