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自然科普

在家庭中的,这些成长与分离

2020-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心理咨询师

前文说到了,马丁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和保罗斯托茨的挫折商的概念。

我觉得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习得很多无助,会感觉到累与疲惫。尤其是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公司成了目标和手段,需要达成的目的是个人的成长。

每个人都在踏上一条成为强者,但更孤独的道路,好像习得性无助在越来越普遍。

尤其是我在想写作全面,却没有积累到足够素材的时候,这种无助感好像更强烈。

然后接下来是挫折商,这是一个经典、犀利,且很有穿透力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打通很多场景,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面对。

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当一系列的挫败感来袭,情绪就像惊涛骇浪,而自我是惊涛骇浪中的独木舟,一不小心就会被情绪冲垮。

在最初的时候,我总是被情绪冲垮的,很少能稳住找到破绽,化危机为转机。但学了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越来越能在情绪中立住,化危机为机遇。

尤其是最近记忆中的三四次,出现情绪危机的时候,先在脑海里喊停,目的是防止挫败的情绪,从这一点污染到我的所有方面。

然后问自己:我为了什么?重新梳理目标和眼前的问题,搞清楚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最后告诉自己:我是有选择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是有选择的。

而选择会带给我力量,当我有了力量,把注意力都放在选择上,那么无助感就会慢慢消失。接下来进入本文的两个概念,来自同一个人,铛铛铛铛……

玛格丽特·马勒( Margaret S Mahler  1897-1985)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出生在匈牙利,曾在维也纳接受训练,后移民到纽约。

她从事有关儿童的工作,以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而著称。她论述了在儿童“分离个体化”时期,所经历的从“自大全能”到“全能感觉受挫”的成长过程。

客体关系理论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客体关系理论 Object relations theory,指的是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这三句话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童年期和父母相处的关系模式,随着成长会慢慢内化到心中,那么在成年后,再与别人构建关系时,总会看到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影子。

心理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就是从关系的角度看一个人。从当下的他和食物的关系,他和男人的关系,他和女人的关系,看他小时候的关系。

从现在可以看到过去,可以看到他和其他的人和物的关系。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去算卦。理解了这些,知道了性格,再推理未来,是很有可能的。

在童年的关系中,形成了性格;在成年的关系中,不断的展现这种性格;要想改变它,也需要在关系中。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一段中的“性格”看成“问题”。

就比如我,我非常渴望建立一段稳定、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但发现很困难。

我觉得学的精神分析,受益最大的就是自己,因为最常分析的是自己,所以对自己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

当觉知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才知道一切都需要回到原点。回到那里去修复最初的关系,可能才是一切的解药。

分离个性化

儿童到三岁左右,这一时间段就是“分离与个性化”阶段。

分离就是身体上的再次明确,而个性化就是心理上的分离。

在儿童“分离个体化”时期,所经历的从“自大全能”到“全能感受挫”的成长过程。

每个生命都将成为他自己,每个人都想去建立自己的世界。但是生命最初是和母亲一起的,尤其是婴儿降生的前6个月,是处于共生状态。

婴儿与母亲的分离,第一次是分娩。第二次就是这里说道的分离与个性化,分离是肉体上的分离,个性化就是独立的人格。第三次是18岁甚至之后的,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是每个人成为自己,必经的阶段。在家庭关系中,分离是永恒的主题。先是与母亲分离,接着与原生家庭分离,然后创造属于你的世界。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必须与原生家庭分离?必须分离,大概是在家里感觉到冷的时候吧,然后就选择离开家,到外地打工。去过一个人的生活,然后这样好多年,为了生存。

最后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有一只猎鹰,

振翅入林追逐猎物

却不再返回。

每一秒钟,阳光

都是全然的虚空,

与全然的饱满。

谢谢你的欣赏,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