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及过去的一周
一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于1981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英文版书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中文版于1982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
我不是“明粉”,这本书,是慕名而读的。在此之前,关于对明朝的了解,也仅限于中学教科书的水平。对于明朝,只是特别地记得,它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除此,再无其他特殊的情分。故此,初读本书,多少难免会有些吃力。相比于中文版书名《万历十五年》,我还是比较喜欢英文版“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与我之前接触到的有关于历史不同的是,《万》这本书,从1587年切入,从历史中把“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剥离出来,通过对这些人的特写,反过来剖析明朝的芸芸众生相。这本书确实给了人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历史。虽说本书是黄仁宇先生“据英文本亲自译写”,但是本书行文略显生涩,不过,瑕不掩瑜。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ce关于万历皇帝朱翊钧(公元1563年—1620年)
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豪情万丈励精图治: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考成法”;在经济领域实行“一条鞭法”并“清丈田粮”,使府库充盈,国力大增;后期消极怠政直至“万事不理”。转折点就在首辅张居正病逝的1582年到开始沉迷酒色的1586年底,同年,因欲“废长立幼”而立常洵为皇太子,这显然与“长幼有序,立长为安”的儒家伦常不符,故而与文官集团激烈对抗直至消极怠政,内阁更是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局面。在世界大变革的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朱翊钧把大明王朝连同中国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死亡。
张居正是彻头彻尾的改革派,他试图在吏政、财政上改革,成效显著;关于申时行,我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中庸。他“成熟得体”,试图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建立平衡,进而让行将崩塌的帝国延缓衰老;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他试图肃清吏治;孤独将领戚继光,成立戚家军援朝抗倭,试图改革羸弱的明朝军事;“自相冲突”的思想家李贽,肆无忌惮地挑战现实制度,而又囿于制度本身,这可能是这些人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汉武帝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作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其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帝权;再到后来的科举取士,取的都是在帝权体制下儒家学说框架内培养起来的“正统文人”。然而到了明万历年间时,庞大的文人集团及其所代表的权利已经完全绑架了皇权,皇帝已不能全凭个人的意志来处理内外事务,封建帝权已被处处掣肘,俨然只是一尊象征权利的傀儡。而帝国实际的掌权者则是文人集团及其背后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正统,伦理道常。这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和包括董仲舒在内的一帮贤良文正之士所始料未及的,当然万历皇帝朱翊钧不是等闲之辈,他已看透了此时的帝权。
民国历史学家白寿彝评价: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
“1587 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本书的结尾如是说。
本书得多刷。
二
过去的一周,博士入学面试及体检。
经历了硕士毕业答辩的劫难,这一次从容了许多。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是真的。虽不尽如人意但也马马虎虎了,总之,都过去了。
面试完的周末自己去看了《一条狗的使命》,本来要约小师妹一同前往的,因故,未遂。
狗与人关注狗主角的电影,起因还是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条狗的命运》,一部狗视角的电影,挺别致,温情而感动。
之后,应何老师的要求去了趟航材院621,见了A老师和B主任,商谈了合作的各个事项,波澜不惊,稀松平常。
周末,C仔约我去看了《速度与激情8》,同上,因故,未遂。
记与念同前几部一样,大场面大制作的大片,让人肾上腺素急速飙升的电影。盯着巨长的演员表,等片尾的彩蛋,一分钟、两分钟……终于被工作人员劝离。就是这么固执与无趣,对于“速度与激情”这个强大IP,审美疲劳是有的,但 so what !
下周就要去航材院办手续了,终于要离校了,也终于有了硕士毕业的感觉了,虽然只是在“Master plus”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