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反被手机玩,大人小孩醒醒吧!
电影《来电狂响》的开篇,一曲交响乐伴随着“低头族”们穿梭不同的场所,持续到缓缓抬头那一幕。
《来电狂响》剧照电影以几个家庭聚会时玩手机公开游戏贯穿始末。游戏中几人忐忑不安、心系手机或者手机那头不同隐私、虚伪、欲望、贪婪,需求、压力、声誉等,随着手机铃声的响起,缓缓揭开了他们的情感面纱、生活状态。上演了一幕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回到现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居然玩着玩着,也被手机玩了。
等一下,停留几秒钟,你敢玩这个游戏吗?
开个玩笑。
1.超级手机
手机,是谁派来的?替代了游戏机、超越了电视机、打败了电脑、战胜了相机、节省了钱包、淘汰了商场……
超级手机手机游戏可休闲、可竞技、有成人益智也有少儿小游戏;
有电视电影综艺八卦等、有百科资料查询、有拍摄编辑、有支付转账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大人小孩无不喜之爱之,手机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生活无“机”不成。手机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万能工具,也是人们名副其实的掌上明珠。
2.手机依赖症
基于手机的普适性,催生一个新名词——手机依赖症,查询百度解释为——对手机使用过度依赖。手机不能离开视线,不然就会感到心烦意乱,就诊科室心理科,精神科。或者为手机分离恐惧症,还有“并发症”,如自拍成瘾、游戏成瘾症状,“患者”有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一个同事苦恼对我说,出门前不带什么都可以,不带手机不可以。要不然不踏实,做什么事情心不在焉,就像牵挂自己的孩子一样,心里只有手机。
没带手机期间,手机会不会响?会不会有紧急事?有危险不能报警,怎么办?比如电梯有故障不能打电话,车擦了不能取证,遇到坏人不能求助。各种不安全感涌上心头,于是,一定要把手机取回身边。有没有同感?采访了一下周围的人,大家的想法无二。
不管手机依赖症、自拍成瘾等是否列入疾病,大众还是比较认同此诊断。具体中招参考标数,百度便知。
依赖症曾经在网上看到,人们将吸大烟和玩手机做了对比图,表情动作如出一辙,真是四百多年前的大烟控遇上了四百年后的手机控。
也有一位国外的摄像师,拍摄人们看手机的动态中发现,把手中的手机P掉,人们的深情麻木、目光呆滞,于是做了系列图,看了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毛骨悚然。
用刀枪作恶,不是刀枪的错,是用刀人的邪恶。依赖手机,不是手机的恶,是用手机人的过错。我们当然引以为戒。
3.孩子和手机
孩子和手机现在孩子们上学,为了方便联系,都配有手机。朋友家的孩子也是一样,在书房写作业,确经常偷偷的看手机,玩游戏,成绩从上中等下滑到后几名,家长非常担心。
采用断网、没收手机,可是依然阻挡不了孩子玩手机的欲望。游戏,闯关、联盟都在等他。父子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对抗。
当然,最终他们和平解决,开了家庭会议协商,完成作业,好好读书,可以适当玩手机,孩子机智赞同。
孩子玩手机问题不能回避,毕竟手机里有探索的世界,也要学习。不如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让手机发挥更好的作用,如用于拍摄记录、网络学习,让手机工具化。
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
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3-6岁,可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超半小时。
6-18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限制在2小时内。
而且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好后,再接触电子产品会好一些。
4.手机的是是非非
18年12月网上流传某大学老师边下楼梯边看手机,不小心踩空摔下数米高台阶滚落,有人谣传“摔死”,还好家属声明,老师只是受了轻伤,无大碍。
前不久,一个男子充电期间玩手机,发生了爆炸,造成上半身烧伤的悲剧。据统计,从2011年开始,全球至少有超过250人在自拍时意外死亡。
老师反复提示家长,管好孩子,玩手机适可而止;爸妈担心,孩子痴迷手机游戏。
医院中医针灸科,听大夫问不同颈椎有问题的患者,是不是经常“玩”手机,患者无不否认。去了眼科,医生再三提示,保护眼睛,少玩手机。
以上手机事件的发生,众人小心观望其危害,但依旧“机”不离手,依赖成瘾,很难戒掉。现实中,手机诚可贵,安全健康价更高。
5.手机的真价值
《来电狂响》结尾番外篇,不同的情境下手机发挥作用。
灾难来临的求助工具,遇难者用手机发出救援信号、受灾者用电话报平安,妈妈生命最后一刻留下对孩子的话。
家庭中传递情感,用电话搭桥让留守儿童听到亲人的声音,为边防战士送去温情。
生活中精神陪伴,为农民工带去世界杯……
《来电狂响》外手机没有错、手机游戏没有罪,不必妖魔化一个工具,而是丰富生活本生。生活丰富了,手机自然后退一步。用手机有很多大事要做,不要沉迷其中即可。
手机很重要,人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