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些思考
今天听了两节课,下午参加了教研组评课活动。
评课中,对于第一节课《田家四季歌》,争议的焦点在于“麦苗儿、桑叶儿”的读法,由于身处北方,课堂上,学生把三个字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字的发音都特别响亮而清楚,于是就变成了“麦——苗——儿——,桑——叶——儿。参与磨课的团队认为,教材书上不要求对儿化音进行教学,所以学生读成这样,也没有进行纠正。
我的观点是,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儿化音是北京方言最明显的标志。虽然,普通话与北京方言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但是儿化音完全被误读,甚至走调变味,即使教参书上不要求教,听到孩子明显的发音错误,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语言是为孩子的生活和交往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就不能唯教参,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通。不能听到明显的错误,还无动于衷。
第二节课,是一年级的《gkh》,是这学期通过考试调入我校的新教师上的。课堂容量适当,教学环节基本完整,在课堂细节处理上还需要再下功夫。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在教师的语言,一是教师整节课高八度、尖嗓门,二是语速太快,催促太紧,课堂生硬紧张。
我觉得,课堂设计和细节处理,可以通过听同年级、同教研组老师的课,或者听网络名师课程,年轻教师在一学期之内就会很快成长起来。但是课堂语言的问题,必须立即改正。
课堂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单从发音的美感程度来说,教师的课堂语言包括速度、音质、音调、声量、节拍及清晰度等要素。
在课堂上教师声音的高、低、强、弱,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而且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响度合理是理想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教师语言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制在最适当的程度。
教师语言过于尖和亮,显得硬邦邦,就失于温度和柔度,缺少了磁性的吸引力。给人一种以气势压学生的感觉,有失涵养,对学生形成噪音干扰。
尖而亮的声音,如果语速过快,就包含了催促压迫,难免让学生神经紧张,内心躁动,心烦意乱。长此以往,学生很难真正静下心来投入学习。
由这节课我也想到了,新调入一个学校,对于亮相课,要特别重视。一定要努力去了解这所学校的文化,尤其是深入了解课堂文化,并尽快自觉融入这种课堂文化。在亮相课中,要争取努力体现这种课堂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做到了这些,你就能一课成名,得以在学校立足。如果课堂教学不过关,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上一节精彩的亮相课,一定要认真选取上课内容,特别谦虚地向同年级、同教研组的教师请教,请他们为你的课堂把关润色。有他们的帮助,你的课堂至少不会偏离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