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什么时期开始有过年习俗
今天是大年初一,在这里给你拜年啦,祝你新年快乐,吉祥如意,阖家欢乐。
今天天气不错,天气预报说有雨雪天气的,这边并没有。我们吃过午饭就到外面逛逛,散步去看看县城的风光。我很喜欢锻炼身体,去散步跑步之类的,也不是说喜欢吧,因为我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不是年轻人就不要锻炼身体,相反年轻人需要重视健康锻炼身体,有了好的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
未来我会想着去自驾旅行还有骑行旅行,或者徒步一些城市旅行,去深入近距离得感受当地得风土人情。环球旅行百国是我的一个梦想。
我们先是沿着县城街道散步,街道今天人还是满多的,车也多,商场恢复到了热闹的气氛。
后面我们就走到了县城近郊,这边有一条河流,河那边是另外一个村庄,我们过去看了看,村庄的路修了水泥路,都建了一栋一栋的小楼房,三层四层的,像别墅还是满漂亮的。乡村振兴规划,期待让乡村越来越美好,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于家乡农村有一定的情感。
本来想从河那边沿着绕的,看了导航好像要很远才有过河的桥,就没有继续过去。回来沿着河这边准备回家,最后也走了有7公里,手机软件提示我打破了以往的徒步距离。
早上呢,我也是早起,然后出门锻炼,绕着附近公园走了一圈,有3公里左右。
说到过年,你知道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吗?
过年是人们定义岁月周期的节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它既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总结回顾和告别,又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
在中国,无论出门求学、打工的游子平日多么繁忙,临近过年,都会收拾行李,回家和家人团聚过年,这份浓情成了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底色。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呢?
孟浩然的诗词,“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道出了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推断时序的轮回。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时,天下皆春,今天过年了。
诗中最后一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透露了农民朴实的新年愿望。
一整年的风调雨顺带来的庄稼丰收是农耕社会时代人们最朴实的愿望,无论新年那天天气如何,大家总要聚在一起互相鼓劲,断言这年是个丰收年。
将一年的起点定位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并沿用至今的是在汉武帝时代,汉初沿用旧历,时节的长度划分与计算会因时光流转而产生误差且越来越大。
当官方的物候时序和实际气候不符合时,农民会得到错误的务农信息,比如,在大冬天开始播种谷子,夏天便收割庄稼,导致农事失序,五谷歉收,饥荒和动乱时有发生。
汉武帝怕动摇社稷,进行历法变革。新的历法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又称《太初历》。
这部历法对中国人意义重大,它明确认定农历一月为岁首、十二月为岁末的规律,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中。
它的问世为中华民族之后的节令时序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从此春种、夏忙、秋收、冬闲成了千年来的农耕惯例。
我们翻开历史斑驳、厚重的长卷,农历正月初一曾经是称为元旦,这一习惯的称呼直到20世纪才被打破。辛亥革命后,现代意义的“元旦”告别了两千多年来农历岁首的意义,被定格在公历1月1日。
之后的十几年里,为了民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公历和农历并行,并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民国时期是一个中西、新旧激烈碰撞的时代,随着大量西方思想、风俗、物品的涌入,许多人被乱花迷眼,迷茫地将“与世界接轨”等同于极度西方化或抛弃中华民族传统留下来的东西。民国政府曾经下令废除旧历,沿用国历,逼迫国人放弃沿用了几千年农历新年的习俗。
传统力量这一习俗沿用了几千年,这份坚守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而且有利于农耕生产。传承千年的四时节令与习俗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总会按时响起。就算官方在公历1月1日张灯结彩过新年,民间依然在悄悄地过农历新年,贴春联、守岁等习俗不曾改变。
民国政府意识到无法摧毁这份深入人心的习俗,便停止了强行废除旧历的法令,恢复旧历,并把旧历正月初一定位春节,过旧历新年。
后面新中国也延续了公历元旦和农历春节并立的习俗传统,并沿用至今。
好了,今天分享到这里,欢迎交流。
2023年1月22日,周日,大年初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