娼妓脸、牛郎脸换来的金钱之后是什么?
“娼妓脸”那篇文章是这个随笔动笔“诱因”,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那篇文章的笔调和有失偏颇的取证。现在,我们且不去批判TA们的行为,而是去稍微剖析一下行为的直接动因:物质。
物质,这个曾经是批评人内在浅薄的贬义词,如今已经是许多人心照不宣的追求。可光是代表外在享受似乎还不够,经过许多轮的软文轰炸之后,人们终于开始相信高价格的物质还与品味有着紧密的联系。终于,物质由内在浅薄变为了一种优越的品格。
而这一切的诱因,并非像人们自愿相信的“品味”的成长,而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消费主义(consumerism)。
这里我所讨论的消费主义定义为鼓励对物质的拥有,是狭义地从普通人,也就是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的。
如何鼓励呢?是无数的市场营销大师们向我们编织的美丽幻觉,将消费与快乐变成了一种因果关系。那它最大的漏洞在哪里呢?在于快乐与物质之间没有紧密的依附关系。
但又不能这样武断的下结论,正如许多人在看完《东京女子图鉴》之后的感想一样:“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上的收获其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且不用追求物质这样露骨的表述,我对自己举的反例是收藏家。收藏家的快乐来自于对书画的占有,这与追求物质者对于物质的占有有何区别呢?收藏家醉心与艺术,而购物者追求奢侈品工匠的手工、品牌的文化。
就形式甚至内核上来看,二者似乎都是极其相似的。藏家的身份以物质的品质来标榜品味,甚至同奢侈品一样可以彰显社会地位,可以说是高阶的物质主义,因为他们的藏品是其“工匠”仅此一件的孤品。那么“占有”物质的快乐就被合理化了吗?
并不是这样的,依托物质以及对其占有的刺激是短暂的。单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快乐可能还相对长久,但建立在对其“社会功能”的依赖之上的快乐就更易碎了,因为虚荣会吸引嫉妒,来自虚荣者的嫉妒,以及对拥有“更好”物质者的嫉妒。
占有者与创造者来看,创造者总被看作拥有更高的精神收益。而我认为,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对至臻至善至美的追求,是创造者与内心中“艺术”的概念甚至是信仰的对话。而这种乐趣因没有依附实体而没有消失的危机,从而更为纯粹、无杂念、心安而长久。
在“国民老公”一类的概念已经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陈旧的“梗”时,有一些人真的去践行了。而那些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的人们,是否反问过努力追求的金钱与金钱可以换取的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是否转瞬即逝。TA们是否知道自己只是这个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的牺牲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