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开满鲜花的树屋读书心理

最初的记忆与梦境

2022-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侯木木

如果不能找出最初的错误之所在,那么一切论证或治疗都必然是徒劳的!

最近看了些心理学的书,都在强调婴儿时期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刚才顺着这个思维,自己认真的回忆了自己的小时候,我发现记忆很模糊,只有几个经常被长辈提起的画面,可能真的是因为童年不快乐,所以我没有什么印象。

记忆1:对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应该是小时候父母要上班赚钱,我奶奶就把我放到小孩的竹子车里,任凭我怎么哭闹,都不会来抱我!而当有熟悉的人路过时,我总会给他们笑,这样就能被抱一抱。仔细分析,我妈说生完我,我爷奶也没有管她,她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我爸当时在外地打工,我就相当于是她自己带。再想想,可能因为二胎的我还是个女孩,所以我妈跟我之间没有亲近感,小时候她经常加班到很晚,所以印象中跟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多于妈妈。这到底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我长大了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我渴望也希望被认可,但是我也喜欢隐忍,我不喜欢把自己的伤口给人看。渐渐的,看的书多了,就慢慢的分析自己,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讨好型人格了,该拒绝拒绝,该说清楚就说清楚,不希望每个人都说自己好,只在乎自己开不开心快不快乐!

记忆2:其实我从小到高中、大学,基本每学期都有各种奖状,我一直觉得这很正常,我高中的时候的奖状基本都仍在学校抽屉里,也不拿回家。后来闺蜜高兴的跟我说她侄子得了奖状,我平淡的态度让我觉得我好像做的不对,我才发现,从小到大,父母眼里其实很少看到我。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姐姐上大学,她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我爸妈可高兴了,但是我记得我大学就是入党了他们也没有觉得我优秀,父母一直都没有正面的认可,导致我觉得其实做的好不好没有什么差距,所以我在生活上就很随意,我没有追求先进的想法,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好的,很平常的一个人。再想想前几天领导对我成长的关注,我才发现,原来我也需要也想被认可,只是我一直不敢承认。

好像还有一些,但是感觉很零散,没有太深入的分析,看书看到这里,就胡乱想了些,记录下来,就当每天练习自己的写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