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阅读的你,正一步步被社会淘汰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陈平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黄庭坚也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见《苏轼文集》——“记黄鲁直语”)
但我觉得当下这个社会,会不会阅读,已经不是衡量你是否士大夫,是否在追求与奋斗,而意味着是否处在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了。
有人可能说,格林老师,你这个说法未免太夸张了
我想说,还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阅读能力的背后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点,决定了你的未来。
1.专注力
越来越多的人问我,格林老师,我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很容易分散,看不进去书怎么办?
我说,你是不是热衷看短视频、碎片文章学习,总是喜欢切换各种任务,越来越没耐心做一件事。
他说,你说的很对呀
我心想说,没有专注力,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演戏!
我前面的文章提到人类的所有思考和学习,第一步就是从大脑里调取背景信息去连接。
没有这些背景信息你是无法开展下面工作的。
举个例子,写这篇文章,如果我不知道开头写什么,大脑总是链接不起来相关的信息,那么我这篇文章是没办法写出来的。
那如果我在从大脑搜索背景信息时被其他任务事项干扰了,大脑需要重新链接新的背景信息,然后重新梳理新的背景信息。
就拿刚刚的开头来讲,如果有人跟我讲话,我可能就想不起这个开头,换另外一个开头去了。
当然除非你对某个领域非常非常精通,平时一直在调取,背景信息的链接反应速度是条件反射级别的,那么中断是关系不大,不然调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就是缓慢的,漫长的。
如果说总是切换,你的大脑只能想到到那些很浅显表面的背景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容易被连接起来。
那么这意味着你所有的思考、学习和工作产出质量都是较低的,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思考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就必须尽可能减少任务的切换。
阅读过程需要的一个能力就是专注,需要你花费一个固定时间,认真地去好好阅读。
看不进去书,没有耐心看书,这都意味着你的专注度正面临极大的问题。
2.深度思考能力
目光所及,我身边一大堆贴着上进标签,天天想着变好的人,但是几年过去,仍然还和原来一样。
这些人,大多有这样特征:
喜欢刷短视频,喜欢看所谓的浓缩干货
短视频学习姑且能带来瞬间的学习快感,但最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短讨论姑且能聚合琐碎的信息,但最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在不断刷视频刷干货中享受着学习的快感,但快感之后是什么呢?学习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大脑认为它是否重要
如何才能让大脑觉得一个知识重要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思考。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去围攻它,把它拆散了,再重新组装起来。
正是这个过程,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点,牢牢地装入到我们的大脑里。
正是你投入脑力的程度,决定了你透彻理解、掌握和内化一个知识点的程度。
所以,你读再多的干货,看再多的笔记,不动脑,不深度思考,也是没有用的。
以上只是谈及了阅读涉及的相关能力,但其实从更深的角度来讲,不会阅读的人往往不会学习甚至不会沟通。
因为学习可以分为这么一个流程:输入 → 处理 → 输出。
无效的学习是什么样呢?大量吸收碎片信息,然后囤积在一边,无法提取真正有用信息,不去管它,更不去输出,把大脑变成一个仓库,所以最终什么知识都无法调取出来。
而有效的学习是什么样呢?不去追求量和省时间,而是构建一套有序的处理流程,把得到的信息拆散重组,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输出、落地,让每一个输入都走一遍流程。
而在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处理和输出。
同样是看一本书,无效的学习就是一本书都都看完了,什么印象也没有,没法回忆记笔记和输出。
但有效的学习是一本书看完了,可以带走全部精华,马上可以输出分享,成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书本上,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格林学院推出的阅读课就是从处理和输出这几个维度帮你提升学习效率。
首先处理端:快速看懂原文,阅读速度,提取重点,会把知识点进行拆散重组,
最后是输出端:形成自己的清晰的逻辑框架,深度理解知识,让知识稳固,从而把知识成为你自己的,最终解决现实问题。
所以你学习阅读课,并不是学习阅读本身技巧,而是从这几个维度着手学习如何做到有效学习,并且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比如你跟别人交流学习
是不是需要快速获取对方的重点,理清思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你看短视频干货
是不是需要快速理解视频传达的观点。
关于阅读课,可以戳下方链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