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精品美文集萃国学与传统文化

汉字的丰功伟绩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209人  易者恒新

有文字可考证为历史,无文字可考证为史前,这是历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公元前21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因为没有那个时代的文字可供考证,一直不被国外的史学界认可。但我国文字起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是在公元前27世纪的黄帝时期,与可经甲骨文考证的商代,中间约有1300年的文字物证空白。然而,文字作为一种通用的表义符号,不可能是突然以甲骨文的方式出现的,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半坡陶文、大汶口陶文、良渚陶文,这些目前考古发现的在黄帝时代之前的陶器上的符号,记载着先人的某种意识,被认为“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这些原本在各个部落独立使用的表义符号,在黄帝统一炎帝、蚩尤、共工等部落,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后,联盟内同义不同符或同符不同义的混乱局面肯定会出现,统一表义符号,成为管理部落联盟的必然需求,于是有了仓颉根据黄帝的命令“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旬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天神为奖励人类造出可以与上天沟通的文字,洒下了粟米;具有役使鬼的力量的文字,把地下的鬼吓得在夜间啼哭。这是我国天地人共同体思想在造字传说中的体现,而沟通天地人的工具——汉字,在黄帝时代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方式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帝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不仅仅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孕育的部落联盟时代,还因为文字的出现,开启了文明的文字传承,使中华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说文解字序》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从各个部落的表义符号,到部落联盟的统一文字,通过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传说与记载,可以推断,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仓颉应该是起到统一规范文字的书写、发音、字义的关键作用,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哪怕有着仓颉造字到甲骨文之间1300年的物证空白,但毫无疑问,汉字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服务民族的融合统一,这也是汉字与中华文明一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种连续发展、从未断绝的文字的内在逻辑。今天非考古和历史专业的普通中国人,可以借助汉字,阅读3000多年间的任何时代的原著文献,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仓颉,为中国文字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伟大贡献,因而被称为“造字圣人”。

也许在将来,我们会寻找到夏朝时代文字载体的物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汉字传承演变的认知。商代以甲骨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到了周代,青铜器成了文字的主要载体,中国文字进入金文时代,如下图的“马”字,象形的中国文字,向线条文的简化方向,踏出了重要的一步。由于青铜器属于礼器,并不适用于日常生活中信息的传递和事件的记载,因此,在纸发明之前,出现了与青铜器并行的重要文字载体——竹、木片,即简牍。简牍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又把书写的方式,从费力的刀刻石凿模铸,向轻便的笔墨描绘发展,极大促进了文字的使用和知识的传播,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做好了文化载体上的准备。西周晚期,汉字书写经历了甲骨文体、金文体、石鼓文体,线条化基本成型,并变得更加的均匀柔和了,被称为大篆。众多历史事件表明,从西周到东周,全国汉字的书写、表义、发音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这些事件诸如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能够顺畅地与各诸侯国交流;而张仪、苏秦等客卿,能到各国递交政见文书、游说君王,售卖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分裂倾向正在出现,进入战国后期,强大的诸侯国不再受周王朝的节制,并且纷纷变法图新,文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各国为书写方便而进一步简化文字,使统一的文字向一义多形的方向发展。从下图战国七雄的“马”字可以看出,各诸侯国的文字的书写,已经严重分化。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唯一的一次裂变,假如没有秦的一统天下并推行“书同文”,也许先秦的文字,就不会发展为单一体的汉字,而会象拉丁语系的文字,演化为多种书写方法和多种表义的一个体系,中国的疆域也会象今天的欧洲,并存着多个国家。“百代皆行秦政制”,自秦以后,汉字走上一条统一演化却又多体并行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李斯起到了类似仓颉的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的建议,禁止使用各诸侯国留下的文字。李斯在秦篆的基础上,对文字进一步省改简化,创造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字体。不久,李斯又采用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文字专家认为,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改象形为笔画的新文字的开始。从图形到线条到笔画,中国文字经历了约2500年的发展,从此定型,之后的草书、行书、楷书,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经笔画简化和书写方式不同而发展出来的字体。神奇的是,篆体、隶体字并没有被新出现的字体完全替代,而是与草、行、楷等新字体同世并行并用。所以说,李斯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意义非凡。

除了作为信息的载体,汉字还以艺术美的方式,强化自身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汉字的美首先在于它的简约美,书写、读音、表义的历史连续性,使每一个汉字表达的字义非常清晰、准确和不可被替代,极容易被理解接受,所以,只要掌握1500个汉字,就可以无障碍地与人交流;掌握2500个字,数理化读大到学毕业都没有文字难题。拿英语作比较,掌握5000个单词,才能日常会话,没有掌握2万个单词,别想无障碍地读懂英文报纸。所以,在联合国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那一本一定是汉语本。因规范而准确、因准确而简约,每一个汉字,无不闪烁着几千年来精雕细琢终成大器的仪式感、厚重感。

汉字的第二种美在于书写美,梁启超曾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梁启超认为,中国的“写字”有四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把文字书写得如此的美以至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是汉字独一无二的魅力。篆隶草行楷,以艺术状态存在的汉字,是几乎等同于中国的符号,它突出了中华民族对美的发现、鉴赏和追求的最细腻方面。在今天的世界的各个角落,看到一包茶、一件瓷器,人们想到的,不一定是中国,因为它们可能来自印度或德国,但如果看到一幅汉字书法,每个人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中国!书法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从新年第一件事贴春联,到家里最重要的场合挂几幅书法;从富余人家置几件名家名作传世,到子女教育中书法练习必不可少,汉字以书法的方式,美化着中国人的生活。在受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的其他国度,如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书法,在当地的文化圈,大有人在。

汉字的美还在于音韵美。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一个汉字严格地对应着一个节拍。单音节的发音,又使每个汉字的收韵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汉字应用在文学时,非常容易按一定的格律和韵律,创作出朗朗上口的诗文。而字韵的稳定性,使中国的诗文不断的继承发展,造就了诗的国度的美名。今天的我们,读着周代的《诗经》、汉朝的《乐府》,魏晋的赋作,唐的诗,宋的词,元的曲,明清的小说,近代的诗歌,相同的韵律流淌在不同的诗篇上,竟然是如此平和顺畅,犹如一曲乐章弹过了三千年的时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粘合剂。它粘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的我们,通过一个个方块字,感知先祖走过的路,感知先祖对天地人的思考,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那一个个方块字,犹如夜空中的星星,指引着我们沿着先祖留下的印记,薪火相传,一路向前,永不迷失。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它粘合着56个民族,同文同种。即使在分裂割据的时代,神州各地的中国人,依然说着相同的话,写着相同的文字。哪怕是在某一天两军对垒,大吼一声:报上名来,刀下不杀无名之卒!吼的是一样听得懂的中国话。哪怕是在某一天兵临城下,递上“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拉家常式的劝降书,写的是一样看得懂的中国字。本来都是一家人啊!即使漂洋过海到了各洲各国,烙在灵魂中的汉字,依然是联系祖国最重要的工具;表达对故土眷念的情怀的方式,用得最多的,是用汉字表达的那份赤子之心。

汉字是民族精神的粘合剂。它粘合着不同的政见、思想、信仰和追求。博大包容的中华民族,总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去伪存真,砥砺前行。为追求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一切探索和思考,都是值得尊敬的,哪怕被暂时的焚坑禁锢,终会以文字的形式留传,在另一个时代重现。个人的观点不能可都成为当世或将来的价值标准,但可以以文字的方式存在,被借鉴参考。中国人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道之行与不行,而是对道的追求的过程。“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被束之高阁并不可悲,只要道还在高阁中,就够了。作为表达工具的汉字,承载着百千万种的政见、思想、信仰和追求,使他们汇集在一起,凝练出今天丰富多彩的优秀的中华文化。

汉字,至哉!大哉!美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