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和孩子一起成长 亲子·儿童文学每天300字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尹建莉)

2019-05-07  本文已影响5人  9b18ebb90386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细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坠落中。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女儿圆圆在2岁左右发现了笔的奇妙后,就兴致勃勃地往她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上乱画。奇怪的小人儿和线条开始是落在童话书上,然后就上了我和他爸爸的书,日记本以及我们的影集。我们当然也给他白纸,让她尽量画在纸上,但她似乎不愿受此约束。既然管不了,我们就一般不管她,实在不能让他乱画的东西,就放起来,不让她接触到。她后来还往家具上画,我们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并赶快把家具擦干净了,有的擦不干净,也不会因此责骂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换个想法,把她的破坏看成是可爱的创作,想着等她长大了,如果这些家具还用着,正好可以让她看她小时候多么淘气。

  后来,圆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画在墙上发生了兴趣,开始我们有些心疼白白的墙被她画的乱七八糟,就在墙上贴了很大的白纸,告诉她画在在白纸上。但很快发现她真正的兴趣除了在“画画”上,更是在“画在墙上”。这个小家伙表面听我们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纸界,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

  意识到她的兴趣后,我们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至的欣赏她在墙面上的“创作”,我还故意对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面上的东西和化在纸上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我们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又往墙上划了几次,就不再有兴趣了。而我们的心态放平了,确实也越来越能看出她的涂鸦之美了。

  到她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新房子,很精心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似乎又刺激了圆圆的绘画兴趣,搬到新家时,她表示很想在这上面画些什么。我和她爸爸就决定空出大大的一面墙,不摆放家具,专门给她涂鸦。圆圆一听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

  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我们要求她只画在这一面墙上,不要乱画到别处,她答应了,也能做到。当时她有几个同学喜欢放学后来我家玩一会儿,小姑娘们第一次来看我家涂鸦墙时,总是很吃惊。当她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圆圆那样随意往这面墙上画或往上贴东西时,更是惊喜,往往会立即行动起来。

  到圆圆小学毕业时,这面墙已是非常丰富了。不少到我家的人看到这面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精心装修的房子,怎么舍得让孩子吧一面墙弄成那样子?我总是开玩笑回答说,这是一堵艺术墙啊,多好看!

  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在他们拿着一只笔恣意涂画时,其实是在启动自己的艺术才华。我经常在端详一些儿童画时心生感动,那种真诚,朴素和表达上的自由洒脱,是任何人教不出来,任何技巧难以到达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吧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成破坏。我由衷地喜欢家中这面墙,摆一组家具或挂两张字画难道就能比圆圆和小朋友们画上去的公主、王子或不知所云的线条,各种颜色的贴纸更美丽动人吗?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吧墙重新装修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最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折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大约在圆圆四五岁的时候,我给她买了一套《恐龙》,通过那套书圆圆了解到,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地球的主宰,后来因故灭绝,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们的化石。圆圆有一天又翻到这本书,突然问我,“妈妈,以后是不是就该有本《人》书了?”我咋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是啊,现在人是地球的主宰,谁能保证亿万年后,“人”不是另一种文明生物谈论到的遥远的“恐龙”呢?

  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圆圆大约4岁时,有一天在茶几上摆弄一根鞋带,她把鞋带中间绕个大圆,两头在圆的两册垂下来,像一个梳着只披肩发的头像,她说这是妈妈。我一看,真的很像,表示出惊喜。她接着用这根鞋带摆出了蝴蝶结,小豆苗,大蟒蛇,蜜蜂,剪子,带把的气球等等,甚至摆出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圆圆,都十分传神。因为当时只有胶片相机,不舍得浪费胶片,我就找张纸,把她摆出来的造型都画下来。后来,几乎所有看到这张纸的人都会为圆圆的造型能留惊叹。这当然首先是圆圆的天赋所在,但我们作为家长,至少没有压抑和破坏她的这份天赋。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并非倡导孩子满家乱画,这里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给他一些“搞破坏”的机会,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假如孩子在自己家中活得缩手缩脚,经常为一些无心之过遭到责骂,家庭就没有为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墙面可以修旧如新,损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孩子的爱好和创造力掐灭了,可能永远无法重新燃烧。

  检验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检测题:当孩子不小心闯祸了,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失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可是2岁的孩子特别不听话,总是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就大哭,她每天为此和孩子发生好多次冲突,感觉很抓狂。

  也许这位家长理想中的孩子应该除了玩具什么都不;乱动,要动也会提前征求家长意见。天下有这样的孩子吗?如果她知道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不仅是什么都喜欢动一动,还经常搞破坏,是否会大吃一惊。

  大约也是圆圆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我当时忙着干自己的事,圆圆似乎在我的梳妆台那边玩,感觉她很安静,就没去关照她。过一会儿,忽然听见圆圆说“呀,不好吃”。跑过去一看,发现她两只小手,脸蛋上都是白白的东西。我吓了一跳,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刚买的一瓶面霜,全背这个小家伙抓出来,抹在脸上,镜子上,而且嘴里也有!可能是我的样子把圆圆吓着了,她脸上一瞬间浮起害怕的表情。我赶快笑着对她说:”没事,别动,妈妈给你拍张照片!“抓起手边相机给她拍了照,然后开始清理。我先用白沙布擦她嘴里的油,一边擦一边问她:“宝宝是不是闻着这个很香,以为很好吃,就吃了一口?”她点头。我问她好吃吗,她摇摇头说不好。我笑笑,对她说,再香的东西,如果不是吃的,都不能往嘴里放。圆圆忽闪着眼睛,在认真听我的话,看样子她听懂了。

  我一边给她洗脸洗手,一边又对她说:”你把油擦到脸上是对的,不过擦的太多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妈妈每天给自己和小圆圆擦脸油时,都是只用一点点?”我给她用毛巾擦干净脸和小手后,从她的儿童霜中沾一点油出来,让圆圆看看手指上的量,然后涂到她的脸蛋上。一边涂一边告诉她,每次洗过脸,用这一点点就够了,不需要太多。圆圆乖乖地让我涂油,听我给她讲这些,很配合很满意额样子,洗过脸后,蹦蹦跳跳玩去了,以后再也没有破坏过我的任何一瓶面霜。

后来,我的一位邻居看到我给圆圆拍的那张照片,听完我讲的故事后,感叹地说:“你真是有好脾气,要是我,得骂她一顿。一瓶油就这样被她糟蹋了!”邻居的想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不过我觉得遇到此类事情发不发火,和“脾气”无关,其实和对事情的认识有关。

  如果家长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尝试和探索的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擦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的初期。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是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有的孩子甚至对某种“坏东西”表现出偏好,这种情况下,家长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跟孩子拧巴,其实,在孩子那里,一切东西都会是纯洁的,有趣的,“好坏”之别其实常常是成人的一种偏见。家长要正确评估一件事的可行性,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要简单否定,不要强硬地限制,更不要轻易进行道德的或善恶的评价,哪怕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寻常。

在我女儿圆圆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假期带她回我父母家,她姥爷和姥姥每天中午要喝两杯小酒,圆圆看到了,也咿咿呀呀地叫要喝,我就用筷子蘸一点给她尝尝。小孩子刚刚开始认识世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基本上都会满足她。圆圆第一天尝试后,第二天还想尝,我照样给她尝一筷子。她姥爷喝的是高度白酒,小家伙居然一点不嫌呛,把筷头砸吧得有滋有味的。我在父母家住了一个月,圆圆天天都和姥爷一起“品”一点点酒,热情不减,看到酒瓶拿上饭桌就兴福。对此我从未表现异样,总是平和已对,既不制止也不怂恿。

  不担心她会形成酒瘾,我相信,除了毒品,物品本身都是中性的,自身并没有道德倾向。酒是天使还是魔鬼,带给生命的是享受还是堕落,取决于一个人内心有何种接纳基础。一杯酒,不过是一杯气味有些浓烈的饮料,没有决定一个人品格面貌有那么大的力量。那个最后死于酒精中毒的人,如果世界上没有酒这种东西,也会有别的东西让他沉溺其中。“瘾”是一种心病,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得这种病。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和习惯,但道德或习惯的教育不能仅仅以“限制”来实现,它应该是以“榜样”和“信任”来实现。我的家族也许有好酒的遗传,我父亲和母亲酒量很好,酒品也好,我家的孩子都对酒有好感,但没有一个酒鬼,没有一个人因酒生事。我二哥像圆圆一样,自小对酒表现出来超乎寻常的喜爱,父亲也经常给他尝一点点,他同样一直品学兼优,是县里的高考状元,在后来的工作中也一直出色。而且他很早就对酒失去兴趣,现在除了亲友聚会有度地喝一点,平时是不会喝的。

我举例子并不是提倡给孩子喝酒,想说的是,在任何事情上,只要家长自己做除了好榜样,而且信任孩子,不总以狐疑的眼睛打量孩子,孩子没有为某件事长期和家长处于拉锯战中,那么孩子不会对一种内涵不深的东西有太长久的兴趣的,而且他也是乐意听家长的意见的。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别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紧小细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坠落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家长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停止生长,乃至萎缩,压抑感还容易刺激出负面情绪,让孩子出现逆反或是自我封闭症状。有的家庭,甚至孩子把沙发巾弄皱了都要遭到训斥。一个表面上纤尘不染,井井有条的家,维护它的代价是孩子失去自在和放松的生活。20年后,整洁的家中坐一个规规矩矩,毫无创造力,没有自我调整和选择,判断能力的人---这时你想要的结果吗?

  几乎所有的人在培养孩子的目标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却大相径庭。有太多的家长或老师表现出行为与目标的分裂,这些分裂表现为: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近年来国人喜欢探讨的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们总喜欢把板子打到中国的学校教育上。学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处处受限,不能做一点点反常规的事,不能有一点点出格行为,创造力和探索意识处处压抑,早早萎缩,如何能指望学校培养出爱因斯坦呢?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目的并非把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或科学家,也不是怂恿孩子干出格的事或干坏事,而是尽可能让孩子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理解孩子的尝试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尝试机会,给他们一份自信快乐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天赋和潜能在日后成长中充分发挥出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