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是如何拒贿的也是一门学问
古代那些贪官实在让人痛恨,但在同时,还有无数廉洁奉公的清官名垂青史,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他们的品行和做法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那他们都是怎样抵制诱惑,拒绝贿赂的呢?
“四知先生”拒收黄金
汉安帝时,杨震出任东莱郡太守,途经王密的辖区昌邑县。王密得知杨震到此的消息,想起当年他的举荐之恩,心里十分感激。于是,他特地带了十两黄金,在夜里前去拜见杨震。王密手捧黄金,情真意切地说:“要不是恩师当年的力荐,哪有学生今日的前程。学生无以为报,还请恩师笑纳。”
杨震严厉地斥责道:“我作为老朋友,十分清楚你的才德,可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深知杨震的廉洁,知道他不会轻易收礼,于是小声地说:“恩师放心,大半夜的,没人知道。”杨震叹息道:“你太糊涂了,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心里更加敬重杨震。
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写诗言志清白家风
陆游七十七岁时,二儿子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 任司理参军。陆游写诗谆谆告诫儿子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身正则影自直,可以吃得香甜,睡得安稳。道理虽然简单,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明朝于谦面对许多官员乘巡视之机搜刮钱财,回京后向上司送礼物的风气更是写下:
绢帕麻茹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搜刮的危害,清廉的必要,舆论的反应,劝谏的苦心,尽在诗中。
明代永乐年间,吴讷任监察御史,人品刚直公正,从政廉洁自持,颇有美誉。有一次,他巡视贵州,返京时地方土司赠送黄金百两,吴讷愤然拒纳,当场在礼盒上题诗回绝: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这首诗是自警,是自律,也是对行贿人奉劝,行贿受贿,天理难容。
“悬物”示廉
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他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官员。有一次,“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碍于颜面,不好当面谢绝下属(府丞),故“受而悬于庭”;下属也是聪明人,第二次送礼看到上回送的鱼已成为鱼干,自然就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只得惭愧而退。“羊续悬鱼”之举大为后人称道。
《明史·周新传》记载明代监察御史周新“悬鹅”示廉的故事,文字十分简洁:“同僚一日馈以鹅炙(烤鹅),悬于室中,后有馈者指示之。”烤鹅香喷喷,但周新硬是抵住了美味的诱惑,把它挂在了居室内;以后凡有人来送礼,便指指烤鹅摇摇头,意思就相当清楚,从此再无人前来送礼,自讨没趣了。
立牌显示清白
明代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其拒贿的办法颇为高明:每遇行贿者,便命家人出示一块牌子,上书“两袖清风朝天去”,行贿者看到这块警告牌,便知趣地打道回府。
清代康熙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为贪污。为拒贿,在衙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一文太守
刘宠,东汉时人,官至太守,为官清廉,不贪财,为民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他任太守几年,后调入京城任职,当他要赴京城时,百姓们依依不舍,并计划如何送别刘太守,而刘太守 和夫人商定悄悄离开,不让百姓知道,那知他刚走不远。
百姓们冒着寒冷,早在路口等着送别他了,有的拿鸡蛋、鸡子、鱼,牛肉、羊肉,太守一律拒收,并说;“谢谢各位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心情我领了,大家请回去吧,天气太冷,以防冻伤身体,回家吧。”老人们说;“以前的官员只知道贪财,搞得大家鸡犬不宁,你来了百姓们安居乐业,我们实在感谢刘太守,临别之时无以为报,我们每人出一百文钱,请太守收下。
刘太守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钱坚决不能收,百姓们执意不肯,无奈,刘太守从每人手里拿下一文钱,作为象征性的收下了,百姓们才称谢作别,百姓们走后,刘太过和夫人将钱放入水中,只留下一文钱作为纪念,人们知道此事后,称他为一文太守,
纳之,“受人钱财,为人办事”。拒之,“堂堂正正,刚直不阿”,拒、纳乃一字之差,则是天壤之别。如今看这这些事迹至今还余味悠长,发人深思。
(编辑:袁载誉 一个想的有点多的青年)
相关阅读:
申明: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多篇文章的整理加工,若您觉得侵犯您的权利,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评论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