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第一天被吐槽公司不好,该不该走人?
有人遇到这样一件纠结的事:“入职第一天,跟我交接后马上离职的旧员工,晚上跟我聊天,说出了她离职原因,并且吐槽公司,我该不该离职?”
我们到新公司都是带着憧憬来的,然而还没开始施展就听说了公司的一堆不好,换谁都会对自己的选择和憧憬产生怀疑。
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朋友Leo刚毕业进入一家公司,一同入职的有6位新员工,一年后离开了3位,他那时工作没什么动力、就考虑自己是不是也该走啊。找主管去谈,主管问他:为什么要走啊,他竟说不出个所以然,甚至连出去之后要干什么都没想好。主管自然不同意他走,让他好好干上一年再说。他把心思都放到工作上,扎实的工作加上机敏的判断力,后来他成了团队里晋升最快的人,升到公司管理层。
一个人在一家公司发展得好与不好,升迁还是离职,是公司和个人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上面的模型,先说个人层面,包括能力和需求两个因素:
*能力是指你能做什么,比如,有的人擅长做销售、有人适合做技术研发,有人做文档管理特别细致、有人就擅长讨论大方向却不喜欢拘泥于细节,等等。所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首先要看他的能力擅长是什么。比如说,David擅长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是典型的技术男,他开发产品干得风生水起;但他很不擅长宣传自己,而你非让他像李佳琦一样去做主播带货,那简直要了命也很难做到。这就是典型的木桶理论,补短板相比于提升长板,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需求呢,则是指你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什么。比如说,有的人做一份工作是看重了它的薪资待遇不错,有的人要的则是这份工作能给他积累人脉、开拓眼界,还有的人看重的可能是工作轻松、有时间做斜杠青年。你对职业的需求决定了你的职业选择。
比如,26岁的小A找工作有一阵子了,一家公司给了他offer,薪资待遇都不错、也能发挥他的能力特长,让他一周内去报到。家里人都说,疫情期间找个工作不容易、赶紧去上班吧;可他自己却很犹豫,想等另一家外企的offer。我问他为什么到手的工作不去,偏要等一个不确定的外企机会呢?他说自己非常向往外企的大平台,目标岗位能给他更多机会、让他有更宽广的眼界。那为什么还这么纠结?于是,让他做了价值观测评。测评后,他发现自己原来那么注重家庭和谐、重视家人的意见。正是因为一方面尊重家人意见,另一方面又想做自己,才让他那么痛苦。但最终在价值二选一时,他选择了做自己、要继续等待,问他如果这个offer最终没等到,会后悔吗?他说想通了自己要什么、就不会后悔。
再看公司层面,包括职位要求和价值回馈两个因素:
*职位要求也就是岗位对你的能力要求。包括显性的部分,比如岗位的职责、对人的能力要求等等;也包括隐性的部分,比如领导的风格、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往往隐性的部分是最难琢磨的,比如很多人说离开一家公司,不是因为公司不好,而往往是由于他的直接主管,与主管合不来。
Cathy新员工入职3个月时,主管觉得她干活慢、太低调,打算把她调岗。很快,公司人事变动,换了一位新主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新主管发现Cathy其实很有想法、做事严谨细致,于是新主管常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Cathy,2年后Cathy经过历练成了团队里的绝对骨干。
直接主管的风格和喜好只是职位隐性要求的一部分,是否还有其它的隐性要求或职场潜规则,是需要我们每个职场人去认真揣摩的。
*价值回馈是公司根据你的工作能给予你的,包括薪资待遇、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精神层面的个人成长、前面小A看重的规范性平台和开拓眼界等等。
再来看个人与职位要素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个人能力与职位要求相吻合,也就是人岗匹配,就可以为企业带来应有的价值,这时企业对个人就是满意的,从而让员工留任、甚至晋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反之,员工能力不匹配,就可能被要求调岗甚至走人。
个人需求与职位的价值回馈相吻合,个人的付出都有相应的回报,那么个人也会干得很开心,也就是个人会满意,从而愿意留任,并且在企业里会有很强的归属感、心甘情愿把工作做得更好。反之,员工得不到应有的价值,就可能懈怠甚至主动离职。
写在最后
一个人在公司的发展,是升迁还是离开,都是个人因素(能力和需求)与企业因素(职位要求和能给予的价值回馈)综合作用的结果。去和留虽受公司影响,更取决于你自己,要确认你擅长做什么,你对职业的需求在哪里,这些是否与公司提供的岗位和价值回馈相匹配,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他人提供的任何信息,不论正向or负向,都是你判断日后如何发挥能力、从而做得更好的参考,而不是轻易否定自己选择的依据。
作者简介:晚风,985硕士,职业生涯规划师、工程师技术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原世界500强通信科技公司10多年研发经验,高级工程师、业务主管,带团队攻坚克难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