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著名的窑洞对

“七•七”事变之后,在中共方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国共合作期间,“兄弟”俩倒有齐心协力打日本的时候,但也有国民党制造两党紧张,如皖南事变。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节节胜利,我国的抗日根据地度过最艰苦的困难时期,开始反攻。同年9月,林伯渠代表共产党在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国民党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恼羞成怒。
中共方不能容忍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参政会,取消后期参会,国共关系再度紧张,谈判陷入僵局。这让渴望民主团结的爱国人士忧心不已。
黄炎培,是国民党的参政会成员,无党派人士,以国家民族的和平发展为首要,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与参政会。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促成下,在征得国民党方面的同意后,1945年7月1日,黄炎培一行6人从重庆启程,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对延安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
黄炎培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延安之行恢复国共和谈,避免内战。
延安机场,黄炎培6人组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吴玉章等人的隆重欢迎。
短短的5天时间内,6位参政员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黄炎培等通过走街串巷、访问故友的形式,对延安的经济、文化、教育、政府工作作风、民众民生进行深入了解。
这里,所有的公教人员不分男女全穿制服,所有的学生一律短发,老百姓朴素整洁,没有衣着考究的绅士,也没有落魄的流浪汉,男女老幼热情洋溢,让人获得来自心灵的宁静,黄炎培被深深地感染着。
最让他们佩服的,是街头随处可见的意见箱,人民群众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给领导提意见,民主氛围十分浓厚。
通过几天的访问,黄炎培发现,那些赫赫有名的共产党将领,哪个不是谦恭有礼、和和气气的?并非如某些人宣传的洪水猛兽。
看过这一切,黄炎培心里暗暗地佩服着,这不正是他理想中的样子吗!
7月4日,黄炎培受毛泽东邀请到他家做客,当他走进毛泽东的住所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
堂堂的中共执政领导却贫居窑洞,这里,没有国民党奢华的办公室,没有国民党舒适的沙发、精美的摆件,只有几张简陋的桌椅。
这里,两人开展了一场特殊的谈话。毛主席作为东道主,问黄先生来延安几天,有何感想啊?
黄炎培直言不讳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凡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黄老说完,对毛泽东直接提问,问中共诸君对此有何办法?
毛泽东对黄炎培的直言不讳引发了深思,他想了想,目光坚定地对黄炎培说:我们能够跳出周期率,这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听罢,黄炎培心中为之一震:是啊,唯以人民民主为核心,才能跳出这周期律。
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哪个单位,都在刚刚兴起时朝气蓬勃,在荆棘乱石中杀出一条血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慢慢变好,人的进取之心开始懈怠,走进周而复始的轮回,这就是黄炎培口中的周期律。
毛泽东没想到黄炎培的问题如此直接、又如此辛辣!黄炎培也没想到,毛泽东的答案如此坚定明了,这让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知和赞许!
黄炎培与毛主席的这番对话,成为共产党党史上著名的“窑洞对”,成为我党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
回到重庆后,黄炎培忍不住为他的延安之行写下一本小册子,叫《延安归来》。
《延安归来》详细记述了他在延安5天的所见所闻,肯定了毛泽东在“窑洞对”的答案,让他认识了真正的中国共产党。
《延安归来》受到和平人士的热烈追捧,黄炎培想要给它发表出来。
可当下,无论发表什么作品,都得经过国民党的严格审查,《延安归来》是为共产党发声的,肯定不过稿,甚至招来国民党的迫害。
“不要为共产党做宣传”,迫于国民党的淫威,好心人纷纷相劝。为了心中的真理,黄炎培孤注一掷,将书稿直接交给出版社。
果然,《延安归来》刚刚问世就遭遇查封,然后被多家出版社翻印发行。污泥挡不住金子的光茫,阳光总会穿破黑暗,《延安归来》让国统区的人民看到希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给出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党外发扬人民民主,党内从严治党,自我革命,由外到内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而著名的“窑洞对”,成为我党永不过时的经典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