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镜自语
最近睡得不错,又有运动,高高兴兴想拍个无妆无美颜的纯素颜纪念。然而不知道我的问题还是手机问题,怎么拍都很怪,化了妆也不行,美了颜也不行……哎!再凭才华的女人,还是在意自己脸的,眼不见心不烦,每天带着大框眼镜素颜朝天也觉得蛮好,今天仔细看来越看越觉得不对劲,我心里自己不是这样。自信点,一定是手机自拍的比例问题,哈哈哈哈。
周六跳古典舞,老师录像做小视频,现场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像。才知道原来自己不会跳和不自信的时候,眼神游离、动作畏缩那么难看。也发现没白跑半个多月的步,疫情养出来的小肚子下去了,身材整体不错还是值得自信的。不过当然还希望更好点啦。
看见自己,而后想变得更好。这是镜子的意义。
所谓顾影自怜,看着镜中的自己,想想毕业也十年了,于是自语起来。
十年,弹指一挥间。
我的专业,我爱、付出并吐槽了十年。“戏剧史论与批评”,“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句骂人的话,而我是史论批评专业的。也许我所有的同学拿过学历便选择遗掉了这个无用的专业了吧。
犹记得毕业前信誓旦旦,以为自己吃糠咽菜能开辟一片战场。毕业后除了“批评”其它什么技能也不会,感觉自己像个小丑,狼狈鼠窜,无处容身。服装店打工拿回一千多的工资才挽回了濒临崩溃的精神,犹记得默默地躲开逛街路过店门前的系主任的目光。
金庸小说里最让我有共鸣的便是小杨过。黄蓉怕他心性如杨康,会了武功惹麻烦,所以只教他心法,不教招式。所以郭靖问他时,问啥啥知道,一动手就被同龄人吊打。这就是我十年来的内心处境……不论多少人说大学的专业进入社会很多都用不上了,我还是执拗如孔乙己般常常边念叨边吐槽,伴随着对自己专业不稳定的自负与自卑。
心理学说,人自信和自尊感的建立取决于自己最重视的某方面的表现和获得的认可。如此看来,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始终是专业,对于炫富晒子我都比较无动于衷,但提起专业,心里就会翻腾一阵。
毕业十年,前三年执拗于批评专业。后来放弃了这个“莫须有”的专业。零散拜师或偷师自悟,学了点宣传、报道、编辑、表演、编剧、教学的皮毛,终于可以老老实实上班,下班后还算有点爱好。
怎么会有批评专业?不仅无法对外行解释,甚至很多内行都会纳闷。论编、导、表都不行,为啥却能批评别人,干嘛是批评而不是表扬呢?光这专业名字就不讨喜。
演员看不见自己,导演是演员的镜子,引导和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角色,导演负责协调各部门创作出风格统一的舞台艺术作品。那么导演看不见自己怎么办呢?
这个时代没有批评,导演仍然觉得自己完全能看到自己,可以看到票房成绩、观众反馈、媒体报道、国家奖项、甚至专家研讨。每个认可都可以证明艺术成就。批评是什么?开研讨会那一桌专家不就有理论批评家了吗?真正意义上的批评缺位,创作者完全能够浑然不觉。
我坚持剧评的几年也非常疑惑,批评怎么写?为了促进创作易于被接纳而捧着说?为了博得关注自命不凡骂着说?不管三七二十一耿直的说?做个成熟的社会人权衡利弊了再说?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观点更客观呢?怎样的批评才真正有益呢……
今天突然悟得,主观的人,想做到客观是不可能的。能保持一种稳定的主观就可以了。不同的主观加在一起才会有相对的客观。
戏剧批评是演出的镜子。
票房成绩与观众反馈重要,观众不愿意看的戏当然不是好戏,但观众有权选择娱乐至死;
媒体报道叫作宣传,专家研讨现在也属于其中,有专人负责,作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美颜相机;
国家奖项无疑是对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可,但显然,代表这统治者的态度。
这么看来,仔细想是不是存在某种缺失?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
所以这个专业叫“史论与批评”,背靠深远的文史,关照当下的戏剧创作而表明某种态度。不同的专家可能背靠不同的学术背景,代表一种不是观众、不是宣传、不是统治阶级的观点和态度。
理想中的文艺批评便是这样一种存在,评论家与创作者不在同一阵营,私人并不熟识,有时会说出令创作者不高兴的话,却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灵魂共鸣。
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的批评,不久批评就没了,评论家们也不再发声了。当时最有名的几位评论家,有的人转身面向深远的历史背对当下演出;有的人退出江湖只私下骂街;性情温和如童爷爷,仍微笑地关注着每一部演出和新人,并作为创作新人创作起了自己的剧本。批评也随之默默消失了。
最近背一个单词“advisable -明智的,可取的”词根advise是建议,able是形容词后缀,英语老师解释得很明白,听得进建议的人便是“明智的”。
想起了《邹忌讽秦王纳谏》那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过了二十岁时想凭一己之力振兴批评的疯狂年代,今日神游偶感,随手记之。只说背靠历史我就远远不够,可惜离开学校和学术单位,这个专业再想精进很难了。只求追寻过几年的批评专业的我,在日后的岁月里能给自己一点“窥镜自视”的勇气吧。
毕竟,不照镜子,自我感觉和女明星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