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7:Q&A
读者 刘小花总有正能量:
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有一点困惑: 六岁之前的孩子处于混乱阶段,在给予足够的自由的同时,如何把握孩子的秩序与规则感的建立?
读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我是一个即将成为父亲的人,我对我未来的孩子的教育底线就是6个月之前我完全顺着他,但是6个月之后要给他树立规则意识,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规则意识都没有,未来连和陌生人合作都不行,那还怎么谈学习谈工作呢?这是不是也是教会他独立呢?
万维钢
这位即将成为父亲的朋友,你说的到底是6岁还是6个月。6个月的小孩怎么可能理解你那些规则。
不过话说回来,3岁大的孩子就已经非常有规则意识了,并不需要强迫灌输。高普尼克2016年在华尔街日报有一篇专栏文章 [1],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这个思想的要点在于规则并不是违反儿童本性的东西,儿童本性就要求周围的人做事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实验中如果有谁哪件事做的违反了规则,孩子还会抗议。
所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能、也无需像训练小动物那样靠条件反射。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尼采说到女人那里去别忘了带上鞭子,这些说法都是历史上的错误认识。
既然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心智理论,他们就完全可以理解最基本的对和错。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大人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商定一些规则,再贯彻执行,这是最好的办法。事实上我儿子上学就是这样,学年开始的时候老师领着孩子们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确定班级规则。
当然,执行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有反馈,做错了给警告和惩罚,做对了给奖励,最好做得像是全体孩子的共同决定。老师和家长应该被孩子尊敬,而不是害怕。
读者 琨:
坐标深圳,实验小学的孩子,传说一年级入学就平均认字1000左右。不认字的压力很大,孩子跟不上,因为老师默认大家都会了,阅读也少。英语也是,如果完全不学,跟上进度也不容易。而且,孩子自尊自信也受打击。这个怎么破?
万维钢
我专门给你画了一张图,请看下面这两条曲线 ——
image.png
A 和 B 就好像是两个孩子,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学习水平。刚上学的时候 B 似乎远远落后于A。B 的学习速度很慢,而 A 一上来就是高速前进。但是 B 的后劲足,速度越来越快;可是 A 的后劲不行,越来越慢。到某一时刻 B 终于超过了 A,而且从此一发不可收。
那你说如果 B 一开始就像 A 一样快,后期再变成加速的曲线,岂不是更好吗?答案是哪有那么好的事儿,B 的学习模式就决定了他一开始必须是慢的。
当然这两条曲线不是科学数据的拟合,只是我画的一个说明。曲线形状和具体数值都不重要,这个道理是有些成长模式并不是匀速进行的。
你想要的是 B 曲线。
我们接下来几讲将会详细介绍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要点是6岁以前的大脑并不适合背汉字,主要任务应该是玩和学习周围的人和东西。但是到6岁以后,大脑的模式就变了,更适合学习汉字和数学。所以早学等于是拔苗助长,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你要强制教,孩子也能学会,但是你的代价是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该学的东西的机会,如果因此影响了大脑发育,将来孩子的格局和后劲就可能不足。
我听说有个父亲一心要培养女儿成为篮球运动员,很小的时候就每天凌晨起来练投篮,长大了投篮果然很准,但是送到专业体校人根本不要她。因为她没发育好个子太矮!孩子小的时候得多睡觉才能长高个才能正常发育,每天那么早起来练投篮结果把身体给练废了。更何况篮球是个对抗项目,不是静止的投篮比赛!
所以现在这些学校和家长让孩子搞学龄前认字的军备竞赛,是无知的表现,就相当于体校招生不看身体条件看投篮。如果他们弄个核磁共振成像,根据大脑发育水平招生,效果会好得多。
那世界已经这么不合理,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藐视。你要知道小学生学的这点知识根本就不叫事儿。小时候先把大脑养好,将来一发力很轻松就能赶上来。不要相信老师说的什么打基础之类的话,一年级能有什么基础?
五年级以前的小学生,如果因为智商特别高而成绩好,平时该玩玩,那他确实是厉害。如果是因为家长逼得紧而成绩好,这样的小孩上限很低。中国家长的所谓辅导,也就能对付一个小学和初中水平,到高中辅导不了了,孩子怎么办?
顺便说一句,为了确保大脑发育,小孩的睡眠时间必须给够,小学生最好每天睡十个小时。
读者 桔子:
我是一名高三老师,我带的学生都是各个好学校不要,最后被收录到我们学校来的,这些孩子专注力差,对于这样的大孩子该怎么培养他们的专注力?
万维钢
我理解您作为老师肯定希望能有一个特别好的办法,把你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让他们度过完美的一生。但是以我有限的知识,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没有万全之策。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执行力都很强,你们可以用一个快速有效的办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和考试分数,但是这个方法并没有长期的效果。
这个方法就是军事化训练。我们专栏前面有一期叫《纪律的悖论》,其中介绍了美国几个学校试验的教学方法,精髓就是军事化训练。你需要严格的纪律,你需要可见的学习进度,你需要赏罚分明的考核指标,你需要灌输式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
美国还有一个更极端的教学方法叫 DI(Direct Instruction)。DI 的特点是从老师进入教室说“同学们好”、同学一起说“老师好”开始,师生的每一句话都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剧本进行。拿起课本来一字一句地扣,学生必须集体回答老师的所有问题,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进行,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整个做法就和军事训练一样。强迫学生时刻回答老师的提问,强制全班同学在同一个频道发生共振,就好像咔咔咔地走正步一样。在这样的训练里,没有哪个学生可以不专注。
研究表明,DI 在提高考试成绩方面立竿见影,特别适合落后的学生。可是正如我们那期专栏所说,这些学生将来可能面临后劲不足,到了大学没人约束自己就放弃了的情况。
那你说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把这些学生彻底“改造”好?我敢说没有。我们最近在说家长其实是园丁,但人们一直都是用“园丁”来比喻教师 —— 园丁能对树苗做的非常有限。
读者 杨心砚:
万老师,刻意练习为的是让一个动作的相关神经元形成下意识的联动关系,而创造力恰恰是非模块思维的自由联想,两者看似是相矛盾的,那创造力有没有可能被刻意练习呢?
万维钢
创造力不能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要求明确的对错结果、重复的训练和即时的反馈,这些都不是创造力。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假装有创造力”。比如以前的心理学家常用的一个考察创造力的方法是问孩子“砖头有什么用”,要求在两分钟之内写下砖头的各种用途。没有创造力的孩子只想到砌墙,有创造力的孩子会写下砖头可以砍人、可以雕刻、可以用于艺术创作等等。
我以前看到的一位专家说,有的孩子说“砖头可以吃”,这就很有创造力啊,因为谁规定砖头不能吃,这可以是巧克力做的砖头啊。
行。那么一个创造力水平一般,但是全程目睹了这个测验的孩子,下一次就可以假装很有创造力。
假设下一次的测试题是“曲别针有什么用”。这孩子就把前面砖头的答案都照搬过来,专家一看也是大加赞赏。专家说,“孩子,曲别针为什么能吃呢?”孩子说,“对啊,因为我这个曲别针是巧克力做的啊!”专家说不愧是孩子!跟大人就是不一样,不循规蹈矩,有前途!
这种学习创造力的方法,其实很有用。比如 A 公司发明一个新产品,B 公司一看挺好,拿过来稍加改动,自己推出相似的一款,你说这是不是一种创造力。很多“创新”就是这么干的,这是一个可操作的方法。
一开始我们都看不起 B 公司,说这就是抄袭。但是抄袭有高级和低级的方法。毕加索有句话说“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 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
建筑师朱海峰,把毕加索这句话翻译成“能工摹其形,巧匠摄其魂。”如果你模仿的手法越来越高级,以至于只用到对方的精神,甚至把这个精神用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之中,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很高级的创造吗?
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乔布斯以前有段话,大意是说如果你采访那些了不起的设计师,他们都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他们并不是原创了那些作品,他们借鉴了很多别人的想法。
所以要想学习高手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模仿。
读者 AE86、静则铭:
6岁以后、青春期以前也要玩,那么玩什么内容比较合适呢?他们还能“玩”出新的品质吗?
读者 Cc:
要如何实现对未到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学徒式训练呢?老师可以举几个可行的例子开一下我的脑洞吗?
万维钢
要说玩和学徒式训练,美国的学校可能更有经验。从小学就开始,一直到大学也是这样,核心思想是做“project”,也就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项目。我说几个我儿子(小学三年级)学校的做法。
这个学年的核心项目都是围绕读书的。总共要做十个读书项目,每次都是读一本书,然后围绕这本书做下面这几件事之一 :
- 写书评
- 用书中人物和词汇做个填字谜(网上有专用软件)
- 根据书中情节设计一个桌面游戏(我儿子用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战争游戏,有人物有钱有枪有动植物资源)
- 按书中情节拍一个短片
- 设计书皮
- 给这本书拍个电视广告
- 给书中人物做黏土模型
- 对这本书提十个重要问题
- 假装自己是书中人物,描写自己,让读者猜猜你是谁
每个项目都按照完成度、对书的理解、和项目的创造力打分。
学生还创作了自己的书,有封面有插图一本正经,还有展览,家长参加。
他们班还有一个宠物,是个小天竺鼠,就放在教室由学生负责喂养。
还有一个大项目是老师领着全班同学,用了几周的时间,一起制作了一个模型城市 ——从学年一开始,班级里就搞了一个经济系统。学生通过值日之类的工作,领取老师发放的“工资”,是一种学校内部发行的“货币”。这个钱平时可以买到零食和小玩具,后来建设模型城市的时候,学生要在其中买房,而且还要“贷款”,还要定期用平时挣来的钱“还贷”。
现在学年快结束了,前几天学校搞了两个“市场日”。学生让父母帮着在家里制作一些零食、小玩具之类的东西,拿到学校摆摊交易。其中有意思的一点是你可以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价格。我妻子帮我儿子做了很多饼干。我儿子一开始一块饼干卖4块钱,看买的人少降价到3元,后来买的人多了又提价到4元,最后全卖出去了。
老师还告诉我,我儿子挺能攒钱。平时他不怎么花钱,后来买房的时候毫无压力。
这些活动有一点特别值得赞赏,就是它同时训练孩子接受失败。比如班级搞了一次竞选,有一个市长和一个议员的位置,总共八人参选。当选者相当于在中国当上了班长和中队长,要每天为同学服务,但是也会领取更高的“工资”。参选者要发布竞选海报,自己设计口号,还要发表演说。但是老师事先一再强调,不管你为此付出多大努力,最后只有两个人能当选。如果你没选上,你必须接受这个结果,并且支持当选的人。
说到这里我很惭愧。回到今天第一个问题,我家小孩在学校各种玩,我却建议对别人家孩子搞军事化训练,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确实是一个矛盾。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像我儿子这样的教育,我认为这种教育比我小时候那种更好。但是跟我小时候那种教育相比,这需要更复杂的教学方法、需要更高水平的老师,需要更配合的家长,以及一个升学竞争压力不算太大的环境。
我们的条件总是有限的,但我们总能做的稍微好一点。我小时候上学就有很多时候像是军事化训练一样,可是我父母和我遇到的老师都相当宽容。事实证明有一点宽容就很好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也许给高三“桔子”老师的另一个建议是干脆放弃高考,让这些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搞社会实践!联系一些公司、工厂和农场,让学生们前去实习,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回来总结和分享经验,深入了解社会,知道各行各业都是怎么回事儿,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读者 Freeman、涂江维:
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和父母带大的孩子的区别有那么悲观吗?
万维钢
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让父母带还是让爷爷奶奶带,关键是要让素质高的人带。但这个高素质不一定就是高学历。我奶奶生在旧社会从来没上过学,但是她的性格特别好,周围所有人都尊敬和喜欢她,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跟我奶奶在一起。如果父母特别忙,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一带,只要该上学上学,我看没啥问题。
真正有问题的是让保姆带。爷爷奶奶至少爱孩子,保姆只是在完成一项低薪的工作而已。高普尼克说美国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把照顾小孩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工资最低的人去做。
如果一个保姆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她去带别人家的孩子,那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保姆的孩子比保姆带的孩子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