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年谱(113):一二九运动与瓦窑堡会议
1935年,毛泽东42岁。
一二九运动爆发
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数千人,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清华大学蒋南翔振臂高呼“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国家博物馆陈列的清华大学的传单:
1939年12月9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发言《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在《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中指出,一二九运动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思想,准备了人心,准备了干部,阐明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及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战胜一切压迫势力的重要保证,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压迫势力的基本前提,这对今天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压迫势力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决定东征
1935年底,还有一次重要的会议:瓦窑堡会议。
12月17日—25日,毛泽东在瓦窑堡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称瓦窑堡会议)上做军事问题的报告。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关于战略方针
要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1936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扩大红军。红军行动应放在“打通苏联”和“巩固扩大苏区”两项任务上。“游击战争在民族革命战争中有极大战略上的作用”。
二、关于作战指挥上的基本原则
战略防御时,反对单纯防御,执行积极防御,反对先发制人,执行后发制人,诱敌深人,以退为进;战略进攻时,既要夺取先机,反对机会主义估计不足,又要适可而止,反对冒险主义和冒险政策,要波浪式的发展,实行发展中的推进政策。
基本原则还是运动战,反对不让寸土的办法,大踏步前进后退;
集中兵力于一个方面,一个拳头打人,反对分兵主义;
军委在军事范围内有完全的权力。
三、关于行动方针
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陕西的南北两线给进犯之敌以打击,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从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做好渡黄河去山西的准备。
第二步,到山西去,准备击破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开辟山西西部五县以至十几县的局面,扩大红军一万五千人,并保证必要时返回陕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步,根据日军对绥远进攻的情形,适时地由山西转向绥远,用小的游击战争与日军周旋。
总的方针是与苏联取得联系。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精神。
报告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新形势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即使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
报告强调,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反对狭隘的关门主义,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610517/cf50f6fbe1c06f3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