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趁早读书小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书总结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8人  内蒙丫丫

    久不写东西,都不知道如何下笔了。这些传承从古至今走来,已经七零八落的,或者早已不知去向,或者已变成谜团,让我们无处可猜。看过一些挖掘古墓的纪录片(怎么感觉好多古董都是在墓穴里挖掘出来的呢?是因为它更集中的收藏了当时,被当做对死者的另一个世界陪伴密闭深埋于地下,没想到来世却是晃眼千年,直到有一天的再现,当初的墓主也不会想到自己还有如此这般的教学意义吧?)那些考古学家拿着小铲子,小刷子在小心意义的发掘,到最后的实物呈现及专家的解读,才给我们平铺了一段历史。考古也像哲学,让我们一起去追溯我是谁?我为什么这样?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却说“我们不要做痛苦的思想者苏格拉底,而是做有智慧、爱思考、幽默乐观的猪(猪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另一批区域居民心中的龙)”。我还是觉得像哲学。

  我喜欢吃,就从吃开始吧,五谷或者六谷杂粮等,做出精美,色香诱人的实物,视觉,嗅觉齐齐的逼着我们的小手手迫不及待的抓起来品尝,满足了我们一刹那的幸福感。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制成干肉叫脯,肉酱叫醢,还会制羹。慢慢有了酿酒,饮茶,这些其实也是添趣、辅助消化。从古至今,这些饮食文化并未流失,而是更加发扬光大,“食不厌精”,三期的《舌尖上的上的中国》勾出了多少人的口水,网红饮食估计差不多都当过排队大军,就为一品佳食。美食配美器,更让人垂涎欲滴,从炊具到装盘的盛器,其实对于做饭的大厨(仅指本人吧)才是一种享受,我喜欢通过这些器具一点一点把我的劳动摆上餐桌。我从事的也是食品行业,在十年前无人问津的小吃类产品,比如南瓜饼、芝麻球,经过这十多年,品形奇特,品目繁多,公司从最初的这两个品种到现在有接近300个品种。

穿,从亚当夏娃知道羞耻开始,先是树叶遮住身体,慢慢发展,先是发现麻织品、再到种棉花、养蚕织布,从遮羞到适用到审美,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烙印。大唐盛世,以胖为美,衣服盛行缠枝图案,“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虽是说的杨贵妃,不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吗?乾隆皇帝的一件龙袍,上面刺有十二章纹,包含“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每个都有含义,绣工精美,一代王者之风尽显其中。不过个人最喜欢旗袍,指的是旗人的袍子,虽然已经将核心特征的马蹄袖弄的不见踪影,但一件精美的旗袍将女人的曲线勾勒出来,显得婀娜多姿,《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一共穿了23件旗袍,不知一夜成了多少人的梦中情人。

“吃、穿、住、行”人生在世离不开的四件事,流传下来的都是达官显贵的住所,雕龙画凤,气魄雄伟,彰显着尊贵,寻常百姓家的房子除去地势、风俗等原因,现在能看到的都是近代的了,徽派建筑、四川民居,福建土楼、陕北窑洞都有浓浓的地域特色。行,都可以不用表述了,洛阳六马车的主人做梦也不敢想象今天的日新月异,昨天和朋友一起出门,她说老公不让她学车,马上就可以无人驾驶了,学那个有什么用呢?现在是解放自己的手脚,更多的有自己的空间。

天文历法,开启了混沌的万物,使其有了归类、顺序,让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好像有了一个定位一样,成为一个比尘埃都小小小的坐标。“天干地支”什么“岁星、太岁”以前只是知道有这个词,这次读书还是有了一些了解,倒是起的那些富有诗韵的名字觉得太好听就是记不住。“宫商角徴羽”为生活添香,“礼乐射御书数”在周朝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古人比当下人智慧,现在是在批量生产书呆子了。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段行程,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最早的想法就是我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东西就去看,其他的就略了。现在跟着小组读书就是希望纠正一下自己,多涉及一些内容,每日的一读一写,让看过的东西加深了一下理解。昨天的讨论也让我看到大家的思维是如何发散的,也试着去回答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参考着别人的回答。不过这千字大文,写起来还是吃力,只有多看同学作业了,看看大家是怎么提炼一本书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