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忆001《幸福的真意》—知性之乐(记忆与象征)
一. 原文:
首篇试水,经验不足,仿忆针对的原文太长。若直接粘贴原文,平添小伙伴点评负担。所以按我的思路把关键原文梳理如下:
一个人倘若没什么值得记忆的事,人生就会变得贫乏。而稳定的内涵能使心灵更丰富。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
塑造心灵活动所需的工具不仅仅是记忆。记住一些事实,若不能把它们归纳成某种模式,建构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规律性,仍然没有用。最简单的秩序体系就是为每个事物取名字,有了名字之后,还需要数字与观念,然后是用一套可预测的方法,将之综合在一起的规则。一个熟知诗歌韵律或微积分原理的人,就可以不受外来刺激控制,无视外来刺激控制,无视外界发生的一切,自行创造一连串有秩序的观念。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他就在心灵之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自给自足的世界。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他们容易被宣传家操纵,被演艺人员安抚,被推销员剥削。我们会依赖电视、药物、或政治、宗教的救赎,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我揣摩,此类知识性书籍,达标的仿忆应满足:读者阅读顺畅并有收获。
达标不易,请狠拍~!
二. 仿忆:
知性之乐是心灵运作产生的独特心流。阅读、做白日梦、猜谜游戏等,都能获得知性之乐。而记忆与象征是获取心流的两种重要心灵技巧。
自人类有历史以来,记忆便是宝贵的力量源泉。我的祖父背诵儿时熟习的《伊利亚特》时,在骄傲的表情、铿锵的音节中完成了回归童年的时空穿梭。在记忆就是知识的年代(哪怕是如今记忆的知识功能消解之后),对诗歌、音乐、绘画拥有饱满记忆的人,其内涵更为丰厚。
但记忆并非获取知性之乐的唯一途径。它简单,但略微机械。而【用抽象符号】在心中构筑象征体系的人,会自觉用它解释外部世界甚至脱离现实,因而更能获取知性之乐。比如通勤路上发现屋顶线条是达利笔法的日本上班族;比如在狱中耗费好几个月串联,仅为评选最美诗歌的囚犯;还有那些通过看乐谱获取比直接聆听更完美体验的音乐爱好者......拥有象征体系的人,不需要依赖网络的供给、演艺人员的安抚、他人的言语,就能找寻乐趣、自我疗愈。而缺失内在象征体系的人,外部信息来源一旦切断就会不知所措,因为他缺少一个随时同在、自己自足的世界(说的就是我!)
三. 自评:
知识性书籍仿忆的基本标准应是:让读者阅读顺畅并有收获。
写作过程中发现达标不易:1. 需整合大篇幅中的要点并缩写;2.需拿捏干条条和讲故事的比例;3.需注意翻译语言的汉化。so,写作及点评难度较大,适合中级仿忆人士。
而初期仿忆训练更侧重于提升修辞,应选择母语中文的大家(余光中、张爱玲、钱钟书)来模仿。那先选单用比喻句就震惊我的余光中吧,还可以和小伙伴袅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