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作的主人想法商业管理观察

品牌死于促销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16人  鹿小其

促销本是一种刺激顾客的一种手段,心理学上的意义是制造紧迫感和让顾客有占到便宜的心理,促进短期消费。但后来被很多品牌当成拉动销售的主要手段,甚至唯一手段,这就是本末倒置,饮鸩止渴,持续性的促销只会降低顾客对品牌的价值预期,尤其对中高端品牌伤害极大。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心理学感觉适应(图) 当刺激接收者暴露于持续刺激当中,接收者会自动调节,所以敏感度会下降

 一旦在顾客心目当中种下“打折品牌”影子,之后要花数十倍的精力去板正。很多零售的从业人员会说:大家都在打折,不打折卖不动啊。话是没毛病,一打折,短期销售就提升了,但是长远来看,如果顾客习惯了一个品牌的打折,不打折就不会买,对长期销售和正价品销售是种伤害,反之如果顾客认可你是一个不会轻易打折的品牌,一点儿优惠就会趋之若鹜。一天到晚打折是降格。

所以,品牌迷上促销,尤其是持续性打折促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以快时尚品牌HM为例,2007年初进中国,引发关注热潮,但随着质量问题的凸显,以及连续不断的折扣促销,HM已经从一个高街时尚品牌,沦落到很Low的街牌。虽然每年花费数亿广告市场投入,仍无法挽救颓势。GAP也是另一个死于长期折扣促销的例子,除了童装品类,成人品类近几年几无增长。

对于天猫而言,也是如此。马云设立天猫的初衷,固然是为了引进大品牌大厂,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淘宝店廉价低质的标签。但因为一开始就启动了打折模式,后来又尝到了双十一大促的甜头,就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几年爆发式增长,双十一大促开始增长乏力,于是又推出双十二,618......绞尽脑汁变换花头搞促销。现实的结果是,顾客没有新鲜感,对大促越来越不感冒。在2016年双十一上线8年后,活跃购买者停止增长,发展遇到成长瓶颈。双十一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是增速却逐步下降。

反观促销节奏把握的很好的典型代表zara和优衣库,却是另外的场景。Zara作为快时尚领军品牌,虽也碰到服装零售增长魔咒,但在行业里仍占据不可动摇的位置,除了其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以外,对促销节奏的把握,也是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除了年终年底两次季末大促,平时最多是极部分滞销款低调折扣促销,而且不会出现同一款折扣商品长期在店的情况。优衣库是另一种促销手法,限时特惠,点在“限时”。不同类别商品,轮流促销,但是一般是7-10天,到期恢复原价。这也会让消费者有种紧张和冲动消费的意识,且其折扣价不会过低,对正价商品不会构成冲击和伤害。

从新顾客的角度而言,引发好奇,获得接纳,采取行动,是正常的三个步骤,一来在不了解品牌的情况下,就提打折会让人反感,因为它是弱动力,不会引发好奇,也不会建立品牌接纳下一步。追求便宜是人的天性没有错,没有人嫌东西太便宜的,但能获得顾客认可的往往不是价格,而是价值。赠品的价值也是一样,偶尔一次的赠品,值得珍惜,长期白送的赠品,就没有价值。

鉴于促销仍然是比较有效的短期销售刺激手段,要使用又要用好,有哪些方面值得注意呢?

1. 控制促销的波段:切忌不可持续促销,不管是不同商品长期促销还是统一商品长期促销,一旦“长期”,就会廉价,没有紧迫感。坚守促销的关键节点(季末,圣诞,双十一等消费者需求促销的黄金时期)。

2. 控制促销的节奏:实在要打折,最好一次到位,切忌短期内不断逐步降价。

3. 控制促销的渠道:注意所属店铺的商圈,并不是所有促销都要全渠道。

4. 控制促销的货品:差异化竞争商品,品牌特色商品,谨慎促销。

5. 控制促销的形式:促销不宜复杂,形式不宜过多,好的活动创意确实能带动销售,但促销,尤其是折扣和赠品促销。顾客最终购买的商品本身,一旦过于繁杂,顾客可能失去耐心。

6. 控制促销的宣传:同一时期内,促销的宣传需要聚焦,宣传多个活动失去焦点等于没有宣传。

奢侈品之所以能卖高价,就在于它的品牌附加值,要想一个品牌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这是你区别与其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促销,尤其是折扣促销,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拼低价,永远有比你便宜的,那一个并不具备特殊竞争性的手段作为品牌的特色,必将使你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品牌死于促销,品牌生于价值坚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