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悲秋?
文|秦巴汉275e5477c13f(《星光简道》专题签约作者)
偶翻古人写秋天的诗词,除极少数外,大都是悲伤的情绪。为什么古人会悲秋?
1,起源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自兰台子渊(宋玉)赋《九辩》以来,自古文人便有悲秋一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潦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文人悲秋始于宋玉。宋玉把秋景秋物、秋声秋色,与自己的悲惨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表现诗人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情与景融、思与境偕,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他的悲秋,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
2,怀才不遇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结,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
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3,秋燥
天气凉爽了,但许多人却犯困、精神疲乏,这是为什么呢?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现象称之为“情绪疲软”。立秋前后,随着天气渐渐凉快,人也从过激情绪中调整过来,这时就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
现代人视野广了,活动范围大了,忙碌事情多了,对季节变化不那么敏感了,关键是对秋天认识深刻了,因而悲秋情结淡化了。
作者:秦巴汉275e5477c13f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cd64a5acd4d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本文主要内容由《星光简道》专题签约作者:秦巴汉275e5477c13f提供。文章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更多《星光简道》专题的美文热文,请大家积极关注《星光简道热文总汇》专题。这个专题里面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欣赏的同时,顺手在文末点个喜欢。因为简叔说过,每日点赞热文,就能与作者一起分享这些文章赚得的钻!
星光璀璨,大道至简。
《星光简道》专题,
一个简书优秀笔者走向成功的专题,
一个简书内容和权重的完美结合的专题。
《星光简道》专题欢迎广大优秀作者积极点加关注并踊跃投稿,
凡符合以下内容的文章优先考虑上推荐位:
家国情怀,心系民生。哲理深度,情感共鸣。
宏扬正气,奉天行时。发人深醒,促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