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说话的魅力》(逐字稿)
引子
1
先来讲个故事,我的一位表哥他的亲身经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有一天,我接了一个电话,不是打给我的。是公司前台座机,响了好久,至少有6声了还没有挂的意思,于是我就接了起来。是楼上的人打来的,我自觉跟她比较熟,就问她“大姐你怎么打这个电话了”(前台座机很少打进来,一般都通过分机号直接找人去了)她居然给我来了一句“又不是找你的,你接什么?”她要找的人正在旁边接待客人,我自觉帮忙接了电话,这事情没有错,但她这么说话,我也不想忍,就说“那好我挂了!”
好一会儿,她居然下楼来找我,我真的一脸懵逼,你噎完我还让我给你办事,没这个道理。她还想叫我出去理论,说我没家教,挂她电话,不尊重人之类。因为她比我大,在楼里资格也老,我算是退了一步说,我觉得咱俩比较熟,谁知她对我说,咱俩不熟,我直接回她“那既然不熟,我也就没必要跟你怼话了”,甩了这句我就走了。
好吧!这也不是我表哥的故事,这是我从熊太行师傅关系课程中整理而来的,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下面让我们看看主要是熊师傅的分析:
1、当普通员工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接前台的电话。
2、这个情景下,你接电话时就给前台埋下了一个雷,你告诉她前台在做什么,没有接待她;前台,你也得罪了。
3、职场上,对领导和老员工最忌讳的说话就是用问句,尤其是反问句。你其实是寒暄,但是不得法。对一个找不到人、暴怒的人来说,她难道不觉得是质问和挑衅吗。
4、这句寒暄也有问题呀,大姐,你怎么打这个电话。她怎么接话?她明明就是找前台。
5、如果要接电话,就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您找哪位,好,我帮你叫一下!”
6、当然双方说话都有要检讨的地方。比如这位大姐,当你有事着急找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说话语气和方法,要不耽误事情还是自己损失大呀。
吃一堑长一智,下回,咱有话是不是要好好说!
2
再讲一段故事,看看红楼梦里又是如何夸人的。
林妹妹刚进贾府,曹雪芹对王熙凤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她为了讨好贾母,且听听她是怎么夸林妹妹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总算见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通过这一段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她会得到贾母的宠爱。她先是赞美林黛玉长得美,有气派。她其实也是在拐着弯赞美贾母。她讲林黛玉多好多美,贾母疼林黛玉,这么称赞绝对说到对方心头上。外孙女是外姓,孙女才是真正嫡亲的。她说林黛玉竟像是嫡亲的,等于间接把站在旁边的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也夸了一遍。王熙凤这几句话,岂不是左右逢源,一举多得。
所以,你看即使发心是好的,想要赞美他人,也需要下苦功夫。幸好可以多向《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学习,从人性出发,把话说到人心里、骨子里。
猫叔说过,读书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有没有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理解后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读书后学到的点,要尽量与自己发生联系,与行动发生联系。分享出去,说或者写,或教别人。——自《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
本次主题营,我选读的书是刘墉老师的《说话的魅力》,开营前读了大概70%,并没有提前规划写作方案,只是想到哪写到哪,有一点信马由缰。
如猫叔安叔所说,我根据“说话”这个主题,不断从自身过往的经验经历罗列和思考,由此整理出尽可能多的关于这本书,自己能触摸到的认知边界。
下面开始正式分享,总共有六大点。
一、话说,你说话怎么样
关于说话,你有仔细思考过,你自己在说话这件事情上具体是什么状态吗?在外人眼中,在亲人心里,你说话的水平能打多少分呢?
反观我自己,我说话怎么样?有三个特点:第一写的比说的好听;第二说话不够自信;第三不会闲聊。真的吗?为什么这么说?怎么能更好说话?
首先写的比说的好听。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话相对比较少,能长时间独处。比如4月份的时候,刚尝试一份新的工作。具体是做课程顾问。经过一段时间试用期,我的培训主管就说了一句非常一针见血的话。你在书写方面非常好,但是在口头沟通时有一些不自信,需要加强练习。
目前我的解决办法是:第一步写作上继续加强。第二步写怎么促进我的说呢?措施是条件允许时,将要表达的内容按逻辑步骤先写出来,之后自己再多读几遍,模拟说几次。多修改,用双方都熟识的话语使其通俗易懂,最终既口语化又专业,表达流畅。
其次说话不够自信。表现是说话不够大声,底气不足使得吐词含糊不清,不知道聊什么,情绪感受比较偏无感。
比如最近我开始使用讯飞输入法。在语音录入转文字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这个输入法对我帮助很大,基本上可以将我说的内容全部转化,很少要修改,但是停顿比较多,而且里面有不少“嗯,嗯,嗯”的习惯。这就足以说明我说话的毛病。
如《说话的魅力》这本书《废话少说》一章提到,当说话常用“嗯,啊,哦”语气词或一些动作时,是因为我们要利用这几个字,延长时间想下面的句子。作者的建议是放慢说话的速度,使自己的思想能跟得上。也可以到了那个原来要说废话的地方就停一下。为了不太显眼,你还可以清清喉咙、掠掠头发,或笑一笑。还有一种废话情形常常带“吗,呢,嘛,哇,我不耐烦了啦”等。
他说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小孩子的时候不会说话,可能上一句和下一句的连接不是很好,所以加上一个语气助词,但是很多人长大以后,还一直改不了。因为这样的语气助词,会给人不诚恳,不耐烦,不信任,不自信的感觉。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不会闲聊,那怎么办?
二、如何“闲聊”变“有聊”
平常我很不喜欢闲聊一些日常琐事、家长里短、八卦新闻等。我一直认为,这样的闲聊就是浪费时间,于是长期下来给人一种不合群的印象,或是一种浅浅的交往难以深入发展。直到看到一句话,武志红老师说不到人群中去才是最大的浪费。
戴愫老师在社交课上也说,闲谈让你觉得尴尬吗?可是你不懂闲谈,你的人生更尴尬。她还说,真正的社交不是为了利用别人,而是帮助别人成功。因为你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你有自己看世界的视角,你可以帮到别人。这彻底颠覆我的认知。
闲聊如此之重要,怎么让自己进入状态开始一次有趣的闲谈呢?我决定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营造主场优势。客户向你咨询,或者你电话对方,或者约见他人,你要有“我是主人”的暗示。我能以自己的专业帮助到你;我以我的学习和看事物的视角,分享价值。
第二心理暗示“我们是还没有认识的朋友”。朋友交谈,不用那么紧张;想办法“破冰”,使对方放下防备。比如在一个大聚会场合,怀着善意主动搭讪。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好感,感到放松的同时渴望被关注。
第三细心观察和倾听。而你有没有真正的倾听和关注对方,从你闲聊的话语中就能感受到。因为如果你认真听了,你一定会将对方的信息包含在谈话中。加上观察到对方衣着、饰品、手机等等细节上,有来有往,你就扩展出许多新的信息和有趣的话题。
学以致用是关键。上个月在公园亲子活动中派单时,我主动与几位家长沟通,一开始并不急于说出我的目的,而是先拉家常,听听她们对兴趣班的看法,适时再顺水推舟推荐体验活动。这一天的经历大大消除了我对派传单的畏难情绪。又比如,带孩子在小区散步,也积极加入其他宝妈们的谈话中。
于是,变得爱闲聊,也越来越“有聊”了!
三、什么时候不说
这本书从第一次开始看,到现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开篇,作者说“学说话的人应该先学什么时候不说”。先说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名同学是高中英语教师。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见人下菜碟,踏着上课铃声进教室,这成了常态。她的解决方法就是,每次提前5分钟进教室。上课铃一响,就先让学生们读单词和课文。
而她就站在教室门口。迟到的学生就只能在她身后排排站。教室里的学生念完之后,她才从教室门口慢慢踱到讲台上,然后对迟到的那些学生说两字:“进来”。不发脾气,不多话,不唠叨,不教育,几次之后再也没有学生卡点进教室,而且都早到。
上面岂不体现了不怒自威,不说比说更有力量。
又比如书中《开不了口的老王》讲老王去看房,从头到尾,没说半个字,甚至没花到半个钟头,却比那些自以为聪明、有关系、充内行的人,获得更好的折扣待遇。“老王的沉默不代表完全没有声音,反而显示了他深藏不露,偏偏那不露之中,他又透露了一些令人困惑的信息。他让对方知道了他的身份,知道他对房子的情况、缺点、行情都非常了解;恰恰相反,销售公司对他一无所知。
这个老王多么睿智,有趣的是,当天他只不过是恰好拔了牙,嘴里正咬着棉花,无法开口。
俗话说,三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还真要废话少说,沉默是金啊。日常无大事,我们可以从小细节开始。下面这个清单你可以不断列下去哦!
1、 找人说话办事,闲谈两句,简单明了说事情。而不是半天绕来绕去,说不到重点。比如别人问你吃了吗?你不会说因为什么什么,所以到现在还没吃呢。而是直接说还没吃呢。
2、 打电话或者去到朋友处,遇到朋友正忙时,可以识趣改天再约。
3、 面对孩子犯了小错误或者正在情绪当中,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指责、批评,而是陪伴就好,无需多言。
4、家里老人有时候行事说话有与我们理念不相符时,只要不是大原则事件,可以少说或不说。
……
四、别让唠叨毁了你的生活!
小时候,爸爸常年在外,但是只要他一回来,说什么事情我们都特别爱听并且照做;妈妈一年辛苦在家带着我们仨,难免碎碎念多些。小时候妈妈唠叨我们,现在妈妈唠叨小侄女,有时候恍惚觉得,简直像回到小时候,听的一模一样。
我一直觉得唠叨,实在是件特别没效率的事情。它只会表现你自己的焦虑,你没有办法处理问题。适度的唠叨是爱意,严重的唠叨就是灾难了。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给世界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不朽名著。但却孤独地死于妻子的唠叨声中。
有一位朋友,为人很善良对外也和气,做事手脚麻利,但就是说话上常常有理也变没理了。比如今天丈夫去买个菜没买好,她就劈头盖脸一顿骂,这么大个人了连菜都买不好,别人都会就你不会,都不知道从小父母是怎么教的。今天指责完了,事后哪天又不断翻起来,一说再说。与公婆关系也不好,常常说他们这里做不对,那里不好。对孩子疼爱得紧,但是呢没写作业时候就唠叨,陪着做吧没几分钟就着急上火;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开始做了有时又笑话哪里笨拙了等等。
其实,这位朋友本可以忍耐一点,少说一点,对已经发生了、做错了的事情就少说,下次注意就好。男人要注意维护他的自尊,至少在外人面前要做到,私底下可以严格一点甚至发点小脾气。小孩子也一样,正是性格形成的时候,更需注意培养她的自信。她倒好,从来都拿丈夫和婆家的事情在自己家人、朋友面前大大咧咧说出来,这岂不因小失大,自己都受了累还不得好?
将心比心,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我从来不在外人面前当下指责她,而是巧妙解释或者转移话题,私下里沟通,听听她的感受,等她自己说出来。如果先生在开车的时候迷路了,本来烦躁不安,我从不唠叨:早听我的,刚刚就应该往哪里之类,我总是选择完全相信他。
多尊重,多理解,面对亲密的人不更应该如此吗?家常话,更要小心说。别让唠叨毁了你的生活!
五、废话要少说
前一阵与朋友聚餐,双方家长也在,我说了两句很不得体的话,到现在心里一直记得。当时说到建议老人们都多出去走走,旅游观光一下;他们都推不想去,怕坐车,到处跑很辛苦,吃睡都不习惯;我神补刀说要是我呀,到哪里住一个月都行。后来还有一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吃犹鱼。当时,请客的朋友还瞄了我一眼。
你说我说这两句话干嘛呢,又无趣也不长见识,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我觉得确实是两句废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反思原因:说话太快、不假思索;人性的弱点,自以为是;第三其实很少有人真正非常在乎你的个人感受,就像你不会那么在意关心他人的感受一样。
当然啦,既然是双方家长都相聚的餐会,自然是好朋友了,也不用那么拘束。只是由这样一个小插曲,我就想到日常说话,真的处处需要智慧呀。如果是面对商务餐会呢,又或者红白喜事呢,所以说话真是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不断反思,才会有长进!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会说话。其实承认自己笨嘴笨舌,并不丢人。直面自己的不足,才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学习进步。
首先,不会说话,可能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限制性信念。这是好消息,说明我们可以学。
其次,说话恰到好处确实不那么容易。就像刘墉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用了20多年去犹豫,至今才能把书写出来,我等的不是学理,而是50多年真真实实的生活体验。
既然老师那么会说话还如此谦卑,那我们更应该坦然。
最后来说一个我自己特别深刻的体会,书中是没有触及这一点的。叫做说话就是自我觉察。
六、说话就是自我觉察
先来听听这两段对话
“你家宝宝多大呀”
A:“我家宝宝呀,十个月差两天”
B:“哦,我女儿快十一个月了。”
“她平常都吃些什么呀”
A:“喂母乳啊!其他粥啊,水果,辅食也都吃一点”
B:“哦,我家半岁就开始吃辅食、米糊、面条了。每天吃五顿,主要是吃奶粉。”
“晚上睡觉好吗”
A:“就是晚上睡得晚,都要睡了,他还精神得很”
B:“我们家还好,一般九点多十点睡,就是每天起得早,总是六点多就起来了。”
“你读的是个哪个版本”
AA:“哈哈巧了,我也是用Kindle。这两天要出去旅行,打算边玩边看。正好要接触很多人,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应用起来”
BB:“像我今年刚搬家从湖南到广东,许多书没带。本来想借此读《财富自由之路》的。没带。加上开始新工作,想学说话挺好的。”
AA:“旅行就是不会怕讲话尴尬。我现在也算为了暑假出去实习提前演练吧”
BB:“在旅行时注意别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旅行好处多多,不仅是说话一项。而说话呀,陌生人和熟人圈,就很不一样。”
AA:“三件事!这个精髓,我每天在规划第二天的事的时候都会把大事小事全理一遍。原来我以前做计划时没有轻重”
BB:“我也是,很多想做的事情列出来,再学着划掉放弃,有许多事情说不定根本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上面两段话,发现什么规律没有,难怪以前听过一个说法,两位妈在交流说一大通的时候,仔细听,你也可以说她们根本没有交流,她们都只是在说自己呀!
没错,仔细分析,上面两段对话既是在交流,也像是自说自话。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与人交流时,倾听到对方真正表达的内心底的东西,及时反馈回去,实现真正的沟通;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话语中,觉察到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真实想法。
语言可能是在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比如“许多事情根本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也可能暴露自己真正的问题,比如“暑假出去实习,会有担心说话问题”。
从自己的说话中觉察到问题,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小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读书后学到的点,要尽量与自己发生联系,与行动发生联系;
其次说话要注意什么:了解自己说话的长处和常犯的错误;如何闲聊;什么时候坚决不能说;平常要注意,尤其是面对亲密的人,废话要少说,唠叨要适度;最后,说话也是一个自我觉察,自我发现的过程。
三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啊。你记住了吗?
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