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二)――儿时的端午节
离端午节还有三天,中午回到家,看见母亲和夫人正在包粽子。本来妹妹也会参与其中,但是她今天在医院打吊针,不能来了。
看她们包粽子,似乎比吃粽子还认真和专注,比吃粽子还享受。
包粽子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和风俗。
我的心联想丰富,联想多多,思绪内敛,回到了过去和童年。
我今年五十一岁,从小到大,年年端午节,母亲一定包粽子,从来没有中断过。准确地说,包粽子是一项全家人共同参与的活动。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家外任何活都是全家参与,包粽子也不例外。
北方陕西商洛地区,粽子用胡叶(槲叶)包,用马莲草的叶子破成细条,弥长,缠紧粽子。
往事如烟(二)――儿时的端午节槲树的叶子,包上黍米或糯米,煮出来有特殊香味。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槲叶粽主要产自陕西东南蟒岭以及河南豫西伏牛山一带,另外山东半岛农村地区也有出产。
往事如烟(二)――儿时的端午节马莲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5厘米,密丛生,根系茎粗短,须根长而坚硬,春季五六月开蓝色花。我们那里很多。
六月份,站在山坡俯视和遥望,蓝天白云,微风过,麦浪滚滚,如大海上波涛起伏。偶尔有杜鹃(布谷鸟)“咕咕咕咕”,听起来仿佛“快黄快割”,在麦丛中穿梭起伏,时隐时现。
我自己提上树条笼,到坡上和田间地头,割下马莲草窄细坚硬的叶子,回来煮过,用剪子从叶子中间劈开,再把两根连接,打一个节,成一条细绳子。
马莲草叶子比较细,劈开就更细,再打结连接,这些活都是精细活,从小锻炼我吃苦耐劳,不怕麻烦的坚韧性格。
农村孩子,最重要的功课和生活内容就是劳动。
生活太清苦,花很普通,我没有心思欣赏马莲花的美丽,只看到它的叶子的实用。
靠山吃山,那时候许多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有些基本不花钱,都是绿色食品,没有任何污染。
槲叶能买到,很便宜。用水煮,再一片片洗净,这些都是我们小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劳动量也比较大。
我们小孩也能包粽子,用五片叶子参起来,放上适量泡好的米和豆子大枣,撒上一点点水,缠上绳子,扎紧。
只是我们手太小,包得比较吃力。
常常包很多,一层层摞起来,装满两个水桶,有一百多斤吧。
粽子放到大锅里,上面用石头和篦子压住,添上水,盖上锅盖,就可以煮了。
柴和木头,还是比较稀少珍贵,平时舍不得用。但是煮粽子必须用大火,用木头火,而且要烧几个小时。许多木头,为粽子化为火焰、青烟和灰烬。为了粽子,家长也不惜代价。
这个任务由我完成,我坐在灶火前,左手添柴,右手奋力拉着风箱,灶内大火熊熊,烈焰呼呼,我心静如水。
锅上热气腾腾,粽子特殊香味随蒸汽扩散弥漫整个屋子。粽子未完全熟,我们的嗅觉已经开始享受了。
夜间,人们都休息了,火苗熄灭了。但是锅盖并没有打开。粽子在锅里又继续焖煮一晚上,才有了第二天的浓香。
几天时间,经过许多人辛苦劳作,美食精彩出锅了。吃自己包和煮的粽子,感觉真的不同。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15篇
往事如烟(二)――儿时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