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餐饮对联欣赏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体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常新,也是重要日子的必备。而那些贴挂在餐馆酒楼之上的对联,也是我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餐饮对联让人回味无穷,过目不忘,不信您就瞧瞧。
古时,一位老者在自己经营的酒楼门前写了一副对联曰:“叹老夫无命做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席;替客人下厨弄莱,好像那小媳妇侍候公婆。”调侃中宣传了餐馆的经营之道和服务态度,酒店顾客回头率自然也不差。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正邪;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东西。”据传这是广州城郊一兼营饮食和早茶的小店门口的对联,此联工整明白,引起不少食客的兴趣,纷纷远道而来,品茶品联。
上世纪初,成都有一家兼营酒菜的茶馆,生意平淡,难以维继,老板整天愁眉苦脸。一天,有一学士进店小酌,得知原由,随即挥笔为茶馆送上一副对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茶馆老板接过对联,立即贴于小店大门两边。此联虽然通俗浅显,却也道出了平凡百姓的人生态度。
据载,当年乾隆微服私访,在一处偏僻小巷见到一家叫“天然居”的饭店,觉得有趣,当即诗兴大发,挥笔写出一副回文联的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还没等他想出下联,随行的文人纪晓岚已对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下联。此事随即传遍大街小巷,轰动了整条街市,人们为一睹佳联,蜂拥而至,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天然居”的生意当然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引来无数同行的羡慕。
相传很久以前,嘉兴有家“东兴酒店”,店主经营不善,生意艰辛难维。一天,正好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秀才来吃饭,得知缘由,便鼓励店主好好经营,并挥毫赠联一副:“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说来也巧,此联贴出不久,酒店生意居然起死回生,一时间春风再起。
古时一乡村野店有联:“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将醉酒者的生动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副醉酒而归的图画油然而生,为小店的经营增色不少。而另一小酒店也有联曰:“座上不乏豪客饮;门前常扶醉人归。”对饮者形象的浮夸之态,呼之欲出,热闹的场面如在眼前,就像你也刚经历一场酒局,正在和酒友们相拥而别。
旧时,开封有一酒店办得生水起,店主笃定酒有“一饮解千愁”的魔力,便贴出了一幅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集句对联:“劝君更饮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上联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下联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不用思考,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在云南的大理,古时有一个叫“旷怡村”的酒家,店主是当地名流,当然就有许多文人雅士前来相聚,大家吟诗作画,创作出无数风流佳作。而且这些文人雅士们所需消费,店主也分文不取,总是成人达己,一时间声名远播,门前车水马龙。因此就有人撰出一副对联赠与:“爱诗爱画爱人;赔烟赔酒赔茶。”该联对仗工整,虽文字浅显,却也道出了店主与文人雅士们建立起来的和谐与亲密,酒店从此名声在外,食客络绎不绝。
在长沙学院街的一酒楼,有联曰:“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迎言此处香。”巧用酒鬼与酒仙之间的问答,招徕顾客,自然生意也如日中天。
很久以前的潮州城内,有一“韩江酒楼”,他家的对联也很别致:“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韩愈曾写过《送穷文》,流传千古;刘伶,出了名的酒徒;江淹,擅长作赋;王粲著有名作《登楼赋》。四位古代名人的典故首冠“韩江”,尾嵌“酒楼”,道出酒楼的名号,浑然天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酒楼的知名度可想而知。
老成都盘飧市餐馆的大门两边,也有一副镇店的对联:“百菜还是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道出白菜和猪肉曾经在老百姓一日三餐中的地位,也让人过目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