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布依村,共谋发展路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子曰不言

2017年7月31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第一次踏足这块美丽而神秘的热土,远离曾经熟悉的人、熟悉的工作与环境,耳听眼见的都变成了现实,开始了难忘的一段人生之旅……

身在布依村,共谋发展路

说是难忘,其实还在想象之中,因为并不了解将要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农村出身的我其实已远离乡村太久,尤其还是地处祖国西南之地我从未来过的地方,环境能不能适应,工作能不能做好,所谓的“生活关、语言关、寂寞关”能不能闯过去,我的心里是打了问号的……

身在布依村,共谋发展路 身在布依村,共谋发展路

所幸,我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工三院已经在这里和东川区干部群众一起,为脱贫攻坚奋斗了四五的时间,太空蔬菜基地、志高奖学金、航天杉木小学、医疗帮扶、智慧农业灌溉、应急系统配置……航天人仿佛已经是东川人民中的一员了。干部群众基础好,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打开局面,有些工作、人事需要自己去摸索、去思考。就这样,夏去冬来,光阴如梭,时间就在我的接触、熟悉、融入的过程中一点点逝去了。

初到小新街,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社区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每个人都在用微笑欢迎我的到来,贫穷其实并没有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有时候只是有些条件不允许。这是昆明市唯一的布依族村寨,这里的老百姓保留着布依族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使我没有任何的陌生感。北方来的我一时听不懂云南本土的方言,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说普通话或者放慢语速,让我能够跟上节奏,慢慢地去适应熟悉。

我所在的铜都街道小新街社区,由四个自然村组成,说是社区,只是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这里的老百姓还是要在田地里讨生活。在精准扶贫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不是很多,但低保领取人员有将近150户,村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可以想象,祖辈都是靠种植水稻、苞米生活的百姓,突然身份一变,成了城镇居民,总会有些彷徨的。因为不是贫困村,因为是翻牌社区,在全东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工作总是略有侧重,一次次满怀激动与憧憬,一次次又因为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不能施行。

村集体经济缺乏,政策进不来,发展上不去,年轻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带着同样年轻的三委班子成员,上下同心凝成一股绳,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想办法,协调跑项目,牺牲自己的时间,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脱贫致富谋出路。草莓葡萄种植采摘,近郊观光旅游,布依族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因病因残因学致贫,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原因总是多种多样,但想发展、要致富的心是一样。这点,不仅在社区“三委”班子工作中体会到了,更是在每一户、每一人身上感受到了。

在老党员吴兴章家里,这位九十多岁的老爷子,是小新街村成立党支部后的第一任书记,即使卧病在床,也不忘关心国家时政新闻,关注社区各项工作的发展,反复叮嘱要依靠党和群众,好好想办法。当过生产队长的老洪伯,八十多岁了,在那段大干的岁月落下了一身的病,虽然驼了背,但走路依然很快,听闻我刚到村上,就给我讲起了他们在一起奋斗的故事。碧谷镇的老武装部长,三代军人之家,说起村里近几年的发展,他对三委班子竖起了大拇指。但对一些年轻党员的行为颇有微词,希望可以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组织观念和理想信念,在社区各方面发展中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我能感受到他们想要打破现状的迫切愿望。洗马塘李松,因为妻子得病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这个靠打黄油、磨石头为生的人,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大儿子也是因病勉强读完了初中,小儿子在读小学五年级。今年在政府和村干部的帮助下盖起来新房,虽然还没有住进去,但他心怀感恩,更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脱贫致富,深知没有手艺不行,他请我们帮助协调,让大儿子去学厨师,自己想要种点蔬菜,通过双手摆脱现在的困境。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曾为了村里的发展做出过努力,有些已经付诸行动,但因为后续资金等问题,导致没有成功。这些都把我深深感动。我暗暗下决心,作为一名挂职的扶贫人员,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有航天科工全体干部职工的帮助,有社区“三委”的共同努力,一定要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不辜负重托、不辜负期望,秉承航天情怀,在脱贫攻坚中“有想法、有办法”,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交出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