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漳州文友圈和闽南文化照片故事

咬文嚼字—“取”

2020-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天堂鸟5494

学习《古文观止》,今天读到了《子鱼论战》。

有一句:“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我根据注释先自己试着翻译,然后对照书上翻译检查对错。其中“获则取之”我理解为“抓就抓了”,书上给的解释是“捉住了也不能放”。感觉差不多。

后对照微信读书里另一版本《古文观止》,这一句翻译为“俘虏了就割掉他的左耳”。

我这才注意到“取”字本身就有耳。根据翻译联想到从前隐约听说过,古时打仗,人们根据割下来的首级或者左耳来计算军功。

因手边没有字典,遂百度。

取:(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取”本义即为“割掉左耳”。所举例句中也有这句话。

庆幸自己读书时有咬文嚼字和不同版本互为参照的习惯。不然这么有意思的字就被我忽略了。

这是生活中多么常见的一个字!让小学生组词的话,七八个应该不在话下。然而它的本意距离现代生活太过遥远,以至于就算听说过,读书时也不会把“取”和“割掉左耳”联系在一起。

虽说对于经典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大体翻译应相差无几。像这样一字之差就暴露了译者的水平高低,翻译出错很可能会误人子弟。

对每一个方块字都应保持虔诚的态度,它们在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化中,外形可能发生了改变,但丰富的内涵一直存在。

甲骨文:取 金文:取 小篆:取 隶书:取 简体: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