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方法产品产品

「简书 for iOS」产品体验观察

2015-03-02  本文已影响3767人  杨姣

首先,这篇文章的讨论基于 App 「简书 for iOS 2.2」 。

简书是什么?按照官方最新的说法:

简书是一个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

换个说法:这是一个写作阅读分享网站;在这里你可以更纯粹地写一篇文章,也可以更沉浸地阅读别人的作品。

简书  Slogan

当然,简书是靠着优雅的 Markdown 语法写作环境赢来的第一批用户,但基于「简书 for iOS 2.2」仍没有移动端写作功能,该产品的写作体验将不是讨论重点:毕竟是看门手艺,如果这都做不好就不用谈其他的了。

我们看回官方最新的产品定位:「基于内容分享的友好社区」、「交流故事 沟通想法」。「内容」、「故事」、「想法」:简书的底层核心就是文章、是内容,向上一层是专题。而专题与文章的贡献者是用户,因此「交流」、「沟通」,也才有了「友好社区」的可能。

如果说简书想给用户带去的价值是「内容分享」,那么,这批用户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想要自在与平等。

自在感,是写得爽,是读得爽,是专注于内容本身,是沉浸式的低成本的写作阅读体验。平等感,是人人都可以当作者,人人都可以做编辑,读者对作者不是仰望,而是比肩。

满足自在感,靠体验。满足平等感,靠运营。

看看「简书 for iOS」是怎么做的。

产品核心是文章。高成本参与用户,创作内容;中成本参与用户,管理专题;低成本参与用户,阅读文章。「简书 for iOS」也确实体现了对不同用户群、不同行为的平衡。

首先是阅读。点开 App 首页面就是文章列表。通过「今日看点」、「热门文章」(默认)、「我的订阅」三种方式进行内容呈现。

「简书 for iOS」主页

主页在解决一个问题:让发现、阅读好文章这件事,变得更简单。

如果拿知乎做类比的话,「今日看点」就像是「知乎日报」,是靠人工编辑筛选;「热门文章」类似于「很多人赞同了 xxx」,依靠后台数据算法;而「我的订阅」则像知乎 timeline 里的「来自 xx(话题)」,需要用户主动关注。这种对主页内容呈现的干预,是为了在用户打开 App 注意力流失的临界点前,尽可能地让读者多看一会儿。

阅读的壁垒在于发现好文章的难度。不限于人工推荐,「发现」这件事不止一个维度。

比如「发现」页面(2.2 版本之前叫「专题」页面),就是基于专题对好文章的发现。而「简友圈」页面(2.2 版本之前叫「动态」页面),则是基于用户对好文章的发现。而「发现」页面的搜索功能,则是目的更明确的探索方式。

发现页面:直接搜索 + 基于专题的发现

正如本文开头所定义的,简书的核心是文章,围绕文章,向左是专题,向右是用户。专题和用户就像是渔网和渔夫,关注后好内容更容易浮现。根本来讲,发现无处不在,发现只是很多事情的结果。

简友圈页面:基于用户的发现

说回「发现」页面的专题功能。简叔(简书 CEO)直言不讳这是对 Medium 的借鉴。确实,这是简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

专题好玩,降低了用户参与创作的成本:毕竟如果没力气写文章的话,维护一个专题也是很满足的事情呀。而且专题维护带来的成就感,或许不比写作差。

同时天然带 tag 属性:用户刷专题,看到「干货」关注、看到「电影」关注、看到「App」关注,标签属性的刺激下,关注这种行为太顺手了,简直有种 mark 党的过瘾感。

专题也是简书团队的运营方式:比如「今日看点」、「简书热文」、「简书福利社」、「简书周刊」、「作者成书计划」(文集本质就是私人专题)等运营行为,都以专题为载体进行。

当然,专题创建门槛越低,也意味着专题数量越多,平均水平越低,读者发现靠谱专题的时间会更长,利弊此消彼长。因此,对专题创建规则、呈现规则的设置,则更显得至关重要。

我花了很长篇幅写「发现」页面的专题,那么「简友圈」呢?

抱歉,我不怎么用。原因:基本每次都要下拉加载多次,才能在动态流里刷出一个想打开看的内容。

简友圈 -- 正在关注

当然可能有个人偏见,但我直接提改进意见:「正在关注」里去掉个人动态,去掉简友的评论动态,简友新文章动态中去掉文本摘抄 —— 一切以单屏内显示更多新信息为目的。毕竟,用户在一屏内唤不起点击欲望,是对空间的浪费,也是对耐心的透支。不停下拉刷新,可不是那么愉快的。

一个是基于专题的发现,一个是基于作者的发现。相对于 Medium 对二者的平等对待,简书目前对专题专题的引导,比对作者专注的引导多得多。

Medium

这一点或许可以说是简书刻意而为之。简叔在 2013 年的博客里写道:「社交性在简书需要一定程度的抑制和引导,同时编辑推荐依然会起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优秀内容挖掘作用。」 要做基于内容的分享,而弱化对人的关注与社交 —— 这个立场也解释了简书用户群「平等感」的来源。但是,问题来了:作者需要存在感,怎么办?

存在感:文章评论、文章被喜欢次数、新粉丝关注、新专题收录 —— 这就解释了为何「消息」页面要独立出来,而不是某个小角落里的小红点通知。简而言之,「消息」页面就是用户运营。

「简书 for iOS」消息页面

更明显的消息提醒,让作者得到更强烈的正面反馈,培养用户更频繁打开 App 的行为。在互动的良性刺激下,用户更愿意创作内容,而随着长期好处与写作的积累,用户放弃一个平台的成本也大幅增加。一个「消息」页面,解决的是用户的粘性、留存、活跃问题。

简书要做「基于内容分享的友好社区」,2.2 版本后也象征性地将「关注」页面更名为「简友圈」,意味着对用户的关注提升到了原先对阅读、写作一样重要的高度。但说实话,我看到「社区」两个字是有些疑惑的:虽然用户、社区、社交在投资者眼中永远是充满想象力的词语,但社交的热闹之后,是否还能保留简书的专注与初心。可能,这也就是彼得·蒂尔看到的中国互联网「从 1 到 N」的思维方式:押注赛道、泡沫词汇(buzzword)和渐进式创新。

而更矛盾的是,如果要做起「简友圈」,就要引导用户之间的互相关注。「简书 for iOS」中关注作者的操作处于第三层级,而「Medium for iOS」直接在文章末尾出现 follow 按钮:相比之下,虽只差一次点击,但体验上可是一个级别的差异。对作者价值最大化的尊重,对「友好社区」的追求,应实实在在反映在设计上。

写到这里,我要进入吐槽模式了。简书这个产品我很喜欢,但是「简书 for iOS」用下来,似乎哪里都有道理,但又似乎怎么都不对。

作为一个 App,想呈现的,太多了。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简书 for iOS」基本是网页端的刻本。简书是个小产品,但 iOS App 的体验却已经让我觉得有些「重」了。视觉上,文章主页专题名的不必要展示,造成无用信息的杂乱;交互上,到达一个目的地的路径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功能上,据说目前正在开发移动端写作模块。什么都做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专注的阅读写作体验,我想这是简书团队在将产品做热闹的同时,该始终心中有数的问题。

一个功能航母往往更容易沉没。相比之下,我更喜欢「Medium for iOS」的清晰逻辑与克制设计。打开 App,没有那么多分类,顺着文章瀑布流选择阅读,文章页面只有收藏、推荐、分享、关注四个点。更关键的是,Medium 预估阅读时间的显示,贴心、有用、真正把阅读体验做到了极致,而「简书 for iOS」所缺的,就是某个极致点。

过度设计就是没有设计,过度呈现就是没有呈现。「简书 for iOS」似乎把文章、专题、动态流、用户都做了,却缺了对哪些东西不重要的判断。当然,重不重要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产品目前阶段的目标和定位,取决于对新老用户不同的资源倾斜,当然,很多时候也取决于创作者个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品位。不过,对比「强大」与「轻盈」,我个人更喜欢后者,也更欣赏 Basecamp 团队克制的理念:「摆出产品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任何点子,然后砍掉一半」。

体验并无对错,以上纯属瞎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