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挑战21天】8:课堂规范与思维灵活对立吗?
常常听到老师感叹:这个班的娃儿思维灵活,就是缺少规范。那个班级很规范,可是娃娃的思维固化得厉害。规范与灵活不能两全。
曾经,我也是这么认为。我读初中时,三个班级,就是我所在的班级最不规范,经常被学校大会小会批评不遵守纪律。可是与其他班级相比,班级成绩整体好,同学的之间的感情也比较近。二十年之后的聚会,发现这个班级的人发展普遍较好。而纪律最好的那个班级反而无声无息了。读师范的时候,也是三个班,我所在的班级又是一个让学校领导头痛的调皮班级,一年换一个班主任。可是班级同学超级团结。现在毕业快三十年了,还经常聚在一起。哪一个同学有事,其他同学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忙。目前在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比其他连个班级合起来还要多很多。另外,我观察了很多班级,发现调皮孩子多,相对比较活跃的班级孩子整体素养发展较好,而那些常规超级好的班级,基本上属于乖孩子群体,听话的背后隐藏着自我的缺失,长大后做中规中矩的工作多,敢于创新的人少。所以,我带班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几十年后的他们,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的,现在我能为他们做哪些奠基工作,哪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做的。我带班极其小心。一般开学第一个月跟得紧一些。孩子基本规范后,后期很注重孩子情感素养的培养,关注孩子的思考力和做事的灵活性,鼓励孩子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主动探索,允许孩子犯错,教会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而不会特别强调规范。我生怕因为班级过分规范导致孩子谨小慎微,不敢尝试,最后走向思维定势。27年班主任,基本上都是这样带过来,整体感觉还不错。尤其是以前的孩子长大后反馈给我的信息,当年的某些不规范,甚至主动打破规范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远超消极的影响。
观念的转变发生在这一届学生的身上。这个班级的孩子特别单纯,但是喜欢上课讲小话,加上有好几个孩子的规则意识弱,行为习惯也需要提升。一旦他们破坏班级规则,马上会带动一大片孩子跟着模仿。即使我不断地给他们强化规范,只要一放松,他们就会躁动不安,影响上课效率,这样的躁动状态会导致孩子思维的浅,散,乱。我开始重新思考课堂规范与思维灵活的关系。
课堂规范到底是什么呢?思维灵活又是由什么决定的?课堂规范真的与思维灵活是矛盾的吗?
所谓的课堂规范,就是为了班级生活以及课堂运行更为有序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小学生的规则意识本来就需要不断加强,如果缺少规范,教室里就会混乱,浮躁,做事无序,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当然,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应有学生的参与,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些规则,用规则管理班级和课堂,而不是单纯地用老师的高压政策压制批评学生,管理班级。
思维灵活性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思维灵活性是思维品质之一。指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改变原来的工作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思路和方案的思维特征。思维灵活性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因为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囿于过时的方案,而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改变原有的方案,采用新的方法、途径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的途径很多,如不断接触新的事物,去体验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过程,学会多种思维方法,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保持对学习的极大热情……
这样梳理后会发现,思维灵活与遵守规则并不是必然的矛盾体。相反,一个班级的规范做得好,做事会走向有序,这样的有序能给孩子提供静心思考的场域,本身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如果老师再在思维的培养上多下功夫,就能将孩子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思维的逻辑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带向更高层级。
课堂规范与思维灵活不但不对立,反而是相辅相成。
怎么解释我以前的观点与做法呢?首先是我所在班级同学的发展,真正让他们发展较好的不是因为班级不规范,而是因为他们不惧权威,喜欢动脑筋,喜欢做事情,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锻炼了思维,让思维品质和意志力以及情感素养发展较好。其次是我以前教的学生,规则意识相对强一些,不需要老师强硬的手段就能保持班级和课堂的正常有序运转,所以适当放一放,宽容孩子犯错,鼓励从错误中学习等教育方式是行得通的。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的偏多,自我中心的偏多,缺乏规则意识的偏多,必然需要持续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而这些孩子的思维灵活性本身不差,常规做得好的基础上做引导,他们的思维同样能得到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