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导读:感受质与文化学视阈下的宋明理学
一.《类经》与宋明理学
关于《类经》与宋明理学的研究,国内不少,套路有三:
1.讨论《类经》中的哲学思想;
2.讨论理学对《类经》哲学思想的影响;
3.讨论张景岳的施治理论怎样体现在《类经》的哲学思想中。
《类经》诚然有明显的宋明理学思想的表现,例如解《本神》篇: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者,阴阳之道也。自太极而生两仪,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自两仪而生万物,则干知大始,坤作成物。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熟知的理学经典:
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二程遗书》卷十八:“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然而,这样比较材料的方法固然是立足于文本而不可缺少的一步,却不足以说明思想层面的更多的问题。所以就《类经》与宋明理学,我们想谈谈下列问题:
盆小猪手绘《你才是兔子!》系列之《不倒翁》。(一)文化中的思想与科学的偏见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既然同为科学,社会学说的科学性如何体现?
自然科学需要建立模型,理论模型首先能在逻辑上自圆其说,其次所预测的现象能被证实,最后在一定范围外能被证伪。
问题来了,宋明理学与中医恰符合这一科学模型的标准。
理学作为一种思想,如果在社会文化中发生作用,那么,理学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证明自己的合理和真值,以及现实性。其他社会思想,与文化结合,也同样如此,具有科学性。
葛兆光先生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将哲学领域内的思想,放在社会思想的层面,考察思想在社会各群体间的流动。
人的思想首先来自社会文化的熏陶,再说对具体思想流派理论的学习。
张景岳《类经》对理学思想的作用,首先不是张景岳与理学各家学说的关系,而是张景岳与融入文化的理学思想的关系。
由此反过来说,理学思想不仅仅是历史阶段中的儒学的形态。它更接近于一种文化内在的内容在思想上的表达。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是伪科学,而在于科学根本就包含了不科学的模糊。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需要将具体学派的立足点放在文化的视阈,才能把握思想真正的本体。
如惠能所说: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亦如程颢所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便不可外求。
文化的改变,正需要回溯传统文化的语境,才能还思想以本来的意义。否则所有的解读,都成了从思政教材的理论出发来误读了。
(二)空谈与感受
理与气这样的概念,涉及到心灵哲学中感受质和意向性的问题。
对于同一朵玫瑰的红色,不同人眼中的“红色”是不一样的质感。人把自己看到的“色彩”判断为红色,是意向性的问题。
韩梅梅告诉李雷,山姆很壮。然而李雷并不能切身体会山姆究竟有多壮。即使李雷可以体会,也体会不到韩梅梅体会到的山姆的强壮。这就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感受质(qualia)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文化对感受质和意向性的熏陶,那么,个体对“气”就无法经验。
这时的个体,就如同“黑白屋里的玛丽”一样,即使在理论上知道了所有关于颜色的知识,仍无法理解她所看到的色彩。
正是因为个体心理活动具有了感受质,人才不是“哲学的僵尸”,人才不是一堆化学反应和无机物有机物的结合体。
人,是有心的。
如果一个人只从书本概念去理解“气”,那么,“气”对于他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符号。
对气的感受,恰恰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文化语境中(culture context),才能感受到。
中医的气,乃至内丹武术的气,书法绘画的气,为“气”提供了可经验的基础。
张景岳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明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社会文化的时代。
因此张景岳《类经》中表现的理学思想,与其说是宋明理学的体现和运用,不如说是宋明理学背后的、与《类经》共有的文化核心在具体文化载体上的呈现。
二.读书,终究是自己的事!
以上,是盆小猪对《类经》的导读。下面,附上《类经》的一段。
《一卷•摄生类•四气调神》,讲春季养生。依此而行,可以养生,也可以对“气”这一类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概念,有真正切身体会的经验。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启也。陈,故也。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万象更新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广,大也。所以布发生之气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缓,和缓也。举动和缓以应春气,则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后彼此。)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皆所以养发生之德也。故君子于启蛰不杀,方长不折。予,与同。)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四时之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凡此应春气者,正所以养生气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不顺也。奉,承也。肝属木,王于春。春失所养,故伤肝,肝伤则心火失其所生。故当夏令则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为寒变。寒变者,变热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气而夏长者少矣。)
春季的气息流变,终归于个体精神的感应。这番感应,不要任何意志的强求和思辨的追问,就只是顺应着这番感受,让生活作息,身体动作,心理状态,循之而动,便是四气调神的精髓。
然而,我这么讲,并不能帮助你理解。我导读《类经》,是希望解开一些思想的枷锁,望大家从《类经》读《类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