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以后都是要嫁出去的,送她读那么多书干嘛
在我们的小城镇里都存在着这样的观念:女儿养大了是要嫁人的,势必是要成为别人家的,但是儿子不一样,儿子长大了成家还是在家里,是可以养老的,就连儿子的儿子都是自己的。当然,这重男轻女的观念从古就有,古时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养儿防老。而女儿在很多人眼里则是“赔钱货”。
古代的重男轻女能理解,因为女儿长到十几岁之前都是在家养着,吃家里的,穿家里的。十四到二十岁就要嫁人了,嫁得近到还好,偶尔回家还会给家里带些礼物;要是嫁得远的,以古代的交通来说,从此就没有这人了,就连亲情都随着女儿出嫁就断了。所以也就只有女儿出嫁的时候的收到聘礼是养女儿的收益,但是出嫁也要给女儿准备嫁妆,基本上古代嫁妆和聘礼是价值相当的,为了面子嘛!所以养女儿是需要付出责任,金钱,但是临老却不能依靠,也不能守在身边陪伴的,还空耗自己的思念心思。并且远嫁他乡的女儿生活状况更是无法知道,只能在内心祈祷她能过得好,整天猜测担忧。好在家里有儿子,有儿子的儿子绕膝尽孝!
在古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抛头露面就是婚前家庭的侮辱和婚后丈夫的不忠贞。所以家里有家业的也不能将家业传给女儿。古代的女人注定是家庭的附属品。
虽说现在已经是新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了,男女平等已经基本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了,女性已经是新社会的半边天了,也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主流了。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贫困山区里,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在这些地方父母的工作大多已耕作为主。人们最在意的依旧是那一亩三分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虽然他们接受了新时代的事物,看是开放式的,但实际那传统的思想深根蒂固。在他们的思维里孩子都无需读太多书,只要识字就行了。男孩子将来是会继承家里的天地的,家有三亩地,只要肯劳作就不会饿死,还能在家照顾父母;女孩将来是要嫁人的,读书就是赔钱,倒不如让她早点出来工作,趁着还没有成为别人家的时候多给家里挣些钱。
所以在我们哪里很多女孩子读书都只读到小学五六年级,家里就让她们出去打工赚钱了;有的是因为家里有弟弟在读书,就算是考上大学了也不给读书,说是要出去赚钱给家里的哥哥或者是弟弟读书;还有的就是因为是女孩子就不让读书,觉得送女孩子读书是一件非常亏本的事。
晓榕就是这其中的第二者,晓榕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比她大两岁,她比弟弟大两岁,哥哥读书不好,早早就出来工作了,弟弟则在市里最好的高中读书。爸妈是开服装店的,按道理家里是不缺钱的。而且她爸妈在镇上建了栋楼,在市里还买了块地。晓榕高中毕业了,也考上了大学,但是爸妈就是不愿意送她去读大学,说是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用,并且说她的成绩都没有弟弟的好,没必要读了。晓榕没法子只好出来打工了,她出来社会才发现没有什么适合她的工作,只好跟着村里外出工作的人进了工厂。在那个工厂里有很多她的老乡,一年后她就跟一个老乡结婚了。结婚后生了孩子,两人就回到家乡生活,两人在市里申请了一个公租房,丈夫在一家首饰厂里找了份工作,晓榕就在家里带孩子,丈夫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才勉强够一家三口过日子。五年了,晓榕没怎么回过娘家,也没有给过父母赡养费,就真的成了父母口中泼出去的水了。
晓榕的哥哥外出工作后,不久就迷上了赌博。晓榕的弟弟从小在家就很得宠,基本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进入高中后不久就迷上了游戏。经常为了玩游戏用光了生活费,并且还翘课,爬墙外出打游戏。学校经多次教导无果后,只能勒令退学。退学后,弟弟只好出来工作了,工作不久也步上了哥哥的后尘。兄弟两人的工资都不够赌本,还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到后来甚至借高利贷去赌。晓榕的父母逼不得已一次次地帮他们还钱,近些年来都快倾尽半生积蓄了,已经愁白了头。
村里有一个跟晓榕一样年纪的女孩,同样在同一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市里的初中任教,近两年还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工作生活很充足,把父母也照顾得很好。晓榕的爸妈每每看到这女孩回家探望父母的时候,就想到自己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女儿,他们就会拉着这个女孩叨叨说:“后悔当初没送晓榕上大学,早知道就送她去读书了。”
是谁是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了的?又是谁说养儿才能防老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