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班级日志
从上周到这周,又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的作用开始突显,就是与家长的沟通和与学生的沟通,换句话说就是,作为中间人,搭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
很多时候,家长想通过自己的经验,劝诫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不要做一些事情。然而反复不断的说教,对于孩子来说,成为了条件反射般的抵触。渐渐地亲子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影响。孩子无法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
这两周,从亲子关系中有这么几件班级事件,值得记录。
第一件事情,藏在隐瞒里的深爱
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程度,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子女,其实都能够感受得到。上周有一位同学悄悄的带了手机,在咨询过家长之后,家长坦诚确实孩子带了手机,但是这么多天没有告知老师,是因为之前与孩子就手机的事情进行了讨论。 为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心情,所以没有告知。原本很奇怪为何会这么做,但是交流之后,完全理解了这位家长的做法。因为,父母是就算背叛全世界也愿意聆听和信任、支持你的人,尤其母亲。
那晚在电话中,与这位家长也聊了很多。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能从言语中知道家长其实对于孩子十分的关爱。也努力的去尊重和照顾孩子的想法。甚至还责怪自己说,现在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是跟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换个角度一想,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没有任何一本书,或是一个人能够告诉我们每一步应该怎么去做,所以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去小心翼翼的呵护彼此间的亲情。然而很多时候不是内容的问题,而是方式的问题,让双方有了很多的误会,很大一部分的误会也错过了及时解决的机会,堆积起来就伤害了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此时,作为一位理解了他们彼此双方心情的人,我有义务将这份深重的亲情,进行传达。再从我作为子女的经历中,给孩子一些,作为子女的建议。以第三人讲述的方式让他从事实中去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自己可以做出的努力。如果这对于他们的亲情,能有些许的帮助便是最好了。如果暂时没有帮助,那么也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相互的了解。
第二件事情,为向往自由的孩子保留后路
我们常说人不读书,没有出息,然而,谁又能保证读了很多书,以后就很有出息了呢?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的非常快。也因此增加了同学们去获得信息的途径,和信息的数量。他们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向往无拘无束。
在这个年纪,绝不承认自己还是个孩子,而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是世界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很多。 曾有一满18岁的同学在我面前这么说“我现在已经是大人了呀,为什么不可以知道您发给家长的信息呢?因为我已经满18岁了。”18岁就真的长大成人了吗?对于大人,我们的定义又是什么呢?只是年龄吗?我想显然不是的。直到现在对于“大人”这个词,我依然没有一个定义。
现在的他们甚至还没有权衡利弊的能力。所以他们认为看上去好的都是世界上最好的。然而这只是世界的冰山一角。一个人的见识会决定一个人的格局,最终在性格的同时影响下,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他们现在以为自己所见所闻以及非常宽广,然而这是比较狭隘的想法。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世界有多大。竞争有多么的残酷。虽然在成人的世界里有很多的灰色空间,我们会对一些事情妥协。但是现在希望他们能够分清是非,因为只有知道了黑和白,才能够控制好灰色的空间在哪里,怎样才能保全自己,怎样才能不触及底线获得所需。
如果学习成为了一种负担,同学们,想前往社会的话。我们其实可以让他们先去体会社会的辛苦。学习不能成为一张保单,但是一定可以成为获得一些机会的筹码。如果完全遵循同学们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想要避免他们走的一些弯路,他们会走的更加辛苦。所以能做的只是让他去体验辛苦体验残酷的那一面。并且要让他知道学习是他的后路。在应该学习的年纪,应当更加充实自己做好了准备再去闯入社会。
现在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的。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一个时常心怀感恩,又诚实和坦荡的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认识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义务,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这是我最希望达到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们的价值体系、规则意识、时间意识,渐渐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更为重要。下周应当多找同学们谈话交流,培养起他们的目标,让他们成为愿意为梦想奋力追逐的人。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