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日记——何为快乐?(作于2014.5.14)
(这一系列整理的是从大学起反思的记录,当时虽然年轻,但是任何时候的思考都有价值,现在看也是,曾经的我还是在激励着现在的我。)
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做的好多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应该做而不那么想做,就要逼着自己做,自然强扭的瓜不甜,不快乐。受的教育就教会了我如何克制自己原本的想做(基于兴趣),而去做在大众眼里应该做的,去按照别人的一直做事情,而没有了自我,以至于乱七八糟学了一堆,就没学会怎么让自己快乐。
在我的观念里,真正幸福的人不是在台面上的人,而是大家看起来很普通的人,但是同样懂很多,有能力成为台面上的人的人。而最主要的是,最幸福快乐的人其实永远是你自己,因为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感受,不知道别人表现的是真是假,更何况别人快乐与否其实与我无关(除了在乎的人)。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让自己觉得生活有希望,生活美好,并且热爱当下的生活,打心底里没有什么可以抱怨,可以宽容一切,可以心平气和对待一切,并且自觉趋向于自己喜欢的实物和事情,不再有那么多勉强和人为的压制。
而现在一个很怪的现象是,即便做着我喜欢的事情,也不快乐。比如很多人喜欢打游戏,打的时候很快乐,打完了开始愧疚,不打也难受,这真是痛苦。所以在这样畸形的教育之下,其实都畸形了,那些我们看到所谓的大牛不一定就那么爽,大家羡慕他们,膜拜他们,他们能够得到满足感,但是这完全是舍近求远,牺牲压制自己那么久的快乐来换取这一点虚得不得了的东西。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我觉得那种满足感大多是一种虚荣感,有了虚荣感还要再次提醒自己“胜不骄败不馁”,我要谦虚呀之类之类,然后再次压抑自己去做些别人眼里的牛事情,这完全是扭曲的。
就好像是大家把钱存银行里为了那点看不见的利息一样愚蠢。觉得那种虚荣感给了自己无上的满足感,实际上是因为在生活中少了很多快乐,压抑的痛苦不堪,这样一对比,那点破虚荣感就显得无比爽快,但这绝对是畸形。当然很多人也不是这样,但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做事情就是有些向别人示威的意思,这让我有时候会不享受事情本身,即便很多事情做完了,的确也是有动力,但那种动力不是让我在过程中感到快乐、觉得真的是让自己生命更加美好丰富的动力,而是略带痛苦的悲愤的动力。所以我跟别人较劲,其实是跟自己较劲,然后最不快乐的是自己,但是这些不快乐别人不会体会到当然也没人有义务来体会。这是我目前想到的我所接受的教育或者我性格上的缺陷带给我的扭曲和痛苦,它其实一直埋藏在我心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显出来,然后折磨我。
当然生活中必然会有痛苦和不尽人意,不可能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候为了自己想做的就要做很多应该做但不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胸怀和远见。一味坚持自己的个性是幼稚的,一味压迫自己是愚蠢的。我努力在做的是一个智慧的人,只不过还是在路上,但已经渐渐离她更近了。不管怎么说,做人是要像水一样,不管要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都能够契合然而怎样都不失本色。所以水是无限包容的,是最具生命力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然而谁都离不了她。我就没有那样的情怀,达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的状态是,有心不超越这些框框,然后把自己的心越束越小。当然啦,我也不总是这样子,只不过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观念,便是除了做这些应该做的,做其他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影响正经事儿,以后无法挽回了。但是一旦这么想,就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丢掉了,投入到千篇一律的大家都在做都能做的正经事儿中,还想凸显自己的个性,这又怎么可能呢?
所以,接下来我要教给自己的,便是如何发现自己,找回自己,学会如何寻找快乐。这其实是简单不过的东西,只不过我把它忽视了,把它忘记了。
我对ambition的理解片面了,认为这是accomplishment,achievement诸如此类,却忘记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做事情其实已经没有心了,即便说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做的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很累很心烦,因为我的心不在,只是操作层面上逼迫自己要比别人做的好,精要上很可能并没有掌握。之前读《社会学的想象力》,里面作者讲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讲他自己的经历,其实所有的思考和理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其实学习工作,都是生活。这些谁都会说,包括我之前自以为懂,现在才发现根本不是真懂,只有再那么多经历一些、思考一些才会懂。学术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学术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但是教育却又让他们分开了。之前天花乱坠几个小时匆忙异想天开写的论文,被老师夸了又夸,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完全没用心没仔细考虑过的东西,怎么就这么好了,比我之前认认真真看文献系统苦思冥想的还要好,到底为什么?所以已经偏了颠倒了,我所谓的“用心”,已不是我自己的心了。当我没有参考资料作为原料让我操作的时候,几个小时扯出来的才是在我心里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应该拿出来的东西,而不是逼迫自己花时间走流程机械做出来的东西。学术当然要谨慎,但是在之前那种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看法判断完全剥离的行为实际上大大限制了人自身的创造性。价值中立是应当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用到,但这只是修缮的一步,而不应当作为主要的重心工作。否则学者只是分析工具。
我真正想要的,在心里,在无意之中,它从来没有流失过,只不过都被压抑了。今后,希望能够从心所欲,顺着自己喜欢的方向,把所学串联起来,不再去排斥我所应该做的事情,也就不会再压抑自己。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话说这个现在还很难说,目前来讲,我自己是决定做我喜欢的事情了,即便是背单词,我现在也能欣然接受,因为发现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之后,想通一些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坦然了很多,并且会很积极地去做事情,和学习、思考问题。记得当时要进创业班的时候,真的很想很想进,当时那一腔热血呀,做什么都特别带劲,别人劝什么也根本不听,就一心想着思考自己未来到底想要做什么,看书思考,觉得好像是通向我未来灿烂生活的殿堂一样,一定要卯足劲闯进去,也是信心满满,没有怀疑过,没有觉得自己没希望,而是发自内心努力过之后的快乐和不后悔。其实真正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做不成了,也不会难过,但是凭我的经验来讲,真心想做成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成。而现在呢,太在乎那些自己觉得热情不那么高的事情上,有时候一开始饱含热情的东西最后也会慢慢消磨,但我仍旧一直提醒自己我进来时候的初心,所以还是很积极地与班里的同学保持联系。回过来说我现在,很多事情的确不那么乐意做,自然不上心了,逼着自己认真,不走神,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心在不在这里,要不然做好一件事情太难了。
有些事情的确枯燥,但不得不做,就要调整好心态,想办法愉快地完成。比如我做的兼职,其实是廉价劳动力,但是没办法我还是不想问家里要钱了,那么我就一边听着音乐或者一边做点别的事情一边做兼职。
调整好心态之后呢,愉快地把那些不太想做的事情做完,心里舒畅一些了,就尽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现在我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够压抑,而是要学会调整,调整做事情的心态和先后顺序,但是又不能放纵。我发现我最享受的时候,就是把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下思考过程,然后画个图形建成模型,我喜欢自己思考的产物,喜欢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是爱自己的。所以我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做所谓的文献综述然后做些解释,那是机器做的事情,我要做的是寻找灵感,看文献是为了获得灵感,拿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费尽心思去操作细节。上课也是能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多扩展一步,然后发现问题,再去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空洞乏味的理论层面。
我是很幸福的,在不错的大学里学习对于我来说,这一段是人生中最自由的几年,也是成长最快的几年,想要的总是有机会得到,因为年轻呀,没有那么多不可能,没有那么多限制。觉得压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机会多的是,不管学的是什么专业,不管你走到哪一步,只要用心了,道理都是一样的。马云学的英语还弄了阿里巴巴,利用这个优势去跟外国人攀谈学了很多,我也是,总有宝贵的东西可以最好地利用,总有属于我的机会。智慧是蕴含在我们自身的,只要好好发掘和引导它出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正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到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等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候一定会有个契机将它引出来。现在就是要埋头用心积累,用心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机会,等风来,自然会起飞了。
放宽心去感受生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心去投入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虽然我不知道这样到底会怎样,但至少不那么痛苦了,赔本的买卖不做了。而只要用心,关注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所有的精力和努力相当于都投入在“做”上了,其实是非常纯净纯粹的,杂七杂八的杞人忧天不会分散我们的精力,事情自然也会做得意想不到的好。因为我们根本未曾“想”过结果,当不去想了,才是顺势而为,正如顺着本性自然而然,天人合一了。我们之前想过的“目标”,其实是把我们的出口限制了,如果不曾刻意去想,只想做好,把思路打开,放宽心,静心,不是为了绩点,不是为了钱,而是要达到理想,需要做这些事情,那么就用心把这些事情做好,按照自己内心喜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