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CL五维教...教练技术关于五维的那些事儿

用教练思维一点点找到自己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27人  郑郑日上Abby郑

          用教练思维一点点找到自己

                    ——写给自己的那些话

  2018年12月的一次北京之行,走进五维后,我想给自己一个爱的抱抱!
  今年4月,一次属于一个人的上海游学行,我说,“我可以一点点找到自己。”

  总会期望遇到更好的自己,但这一次游学,我突然有种觉察,“遇到更好自己”的期望,很多时候存在背道而驰:我们希望自己向左行,但原本的自己在哪里呢?他是不是真想上左行呢?还是右边有更适合自己的风景……

  若想“遇到更好的自己”,首先要找到那个可能被自己封尘许久的自己。

找自己

          至柔至真——找自己

——如果你手中有个橙子,不借用工具,怎么剥橙子?
这是课上,高平老师的第一个问题?
——揉橙子!
有经验的小伙伴抢着回答。
——对的,就像这样揉,反复的揉!然后硬硬的橙子, 内部的肉和皮就会慢慢的剥离。
说着,高平老师反复的在腿上做着动作。
老师说,这个rolling的动作,如同教练过程中教练与客户的第一层关系——陪伴。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倾听者,如果有一个人与我同在,聆听我的心声,那是多么美好的感受。
而这样的一个动作,一层含义,让我想到了自己——
一个鲜嫩的橙子如果放上一周,它会怎样呢?

放久了的橙子

  它会这样,看上去涩涩的,摸上去硬硬的。原本看着馋涎欲滴的样子,少了生气。再想吃,即便怎样的揉搓,肉与皮也难以剥离。

  我,一个在外人看来特别果敢的女孩,很多时候就如同放久了的橙子,硬硬的涩涩的。在我的脑子里,有太多的“应该”,有太多的“价值观”,这些好像一直像缰绳一样,拴住了我。“高高在上”的让自己心累。

  我可以rolling自己的内心,让缰绳一点点卸下来。

  在课堂中,有一个画面从我脑子中掠过。
  当下的我,好像如同木乃伊一样,被缰绳捆住。
  这些缰绳是我自己曾经一层层的缠绕自己;

  现在,我要用教练思维,不断的觉察自我,去一层层的解开它们,一层层、一环环、一圈圈的松开自己……

  我可以一点点找到至柔至真的自己!

          穿越时空——找自己

  课堂第二天的开始,高平老师带领我们在“过去——当下——未来”中穿越着:从年到月、从月到日、从日到分、从分到秒……

  原本,我认为自己这一年多只关注了个人成长,妈妈的生涯角色,只停留在晒娃的状态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很多时候纠结自己到底做好自己还是要做好妈妈;当想到为了个人成长,四处求学,或是不顾孩子的需求,沉寂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我觉得自己是自私的!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和妻子!如此一来,我的学习带了些“负罪感”,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学习。这种纠结让我在我想学,但为什么去学的自责中度过。

  可,没想到的是:这场时空的穿越,我走到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与家人在一起。那些画面中我都是妈妈的角色,和家人一起出行,和孩子共同成长,从未有一刻是自己在学习的状态。

  这些画面一下子让我释然了:

  我想,我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滋养自己,然后去滋养我的家庭和孩子。用更好的状态做自己,反哺给我的家庭和孩子。

  教练如同通道。
  我可以一点点找到久违真实的自己。

          三重视角下的觉察

  用教练思维一点点找到自己。

那什么是教练呢?

ICF教练定义:在与客户建立的伙伴关系中,教练通过突破思维、激活创意,支持客户最大程度发挥其个人潜能。

  这里核心的一层含义——伙伴关系。
  高平老师,用了一个拍手的手势,代表了这层含义。

  教练过程是教练与客户的共创过程。
  这个过程中,要时时用微风吹走我们的判断。

  这些看上去简单的技巧,在教练对话中却成为了最大的困惑。
  我从去年年底开始,接触教练技术,也为20+的伙伴提供了教练对话。很多时候,觉得客户不够努力,为什么不配合?为什么没有行动?

  这些都是我们给客户的评判,而这份评判成为教练对话中最大的障碍。

  在课堂结束之前,我用三重视角觉察到原来“道高于术”的真谛

第一重身份:学员
  在课堂中的几次demo中,高平老师坐在客户的对侧,能感觉到高平老师好像连呼吸的频率都是与客户保持一致,观察客户的情绪、动作、状态;
  与客户同在,陪伴、支持。
  那就是道。

  作为学员,我会感觉很舒服,但我想如果话术、技巧熟练了,这种道的层面自然而然就会用的。

第二重身份:教练

  第二天小组教练对话时,开始我们要记录客户的说话内容。
  高平老师说,“不用记录,记录就是用脑,而不是用心。”

  当时,ZX做客户,我们5个人,根据客户的困惑进行了教练对话。
  在过程中,我们对客户的困惑内容,每个人都会带有自己的评判。

  练习后,ZX 说,如果有人能说我理解你这种感觉,我可能会感觉更舒服。

  这一次客户给我们的反馈,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道是很奇妙的东西。道是真正的同在状态,而非术。

第三重身份:客户

  最后一次小组练习,我换到了另一个小组,我当时自告奋勇的做客户。之前,我做客户时,大多都是围绕个人成长进行的,而这一次,我说了关于家庭中孩子教育的问题。

  作为客户,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教练们评判的眼神。那是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是一种好奇,更是一种窥探。

  其中有一位教练,智新,在整个教练对话中,他没有一次问话,但每一次我的表达,他都是关注着我本人,他的眼神、呼吸、关注度一直与我同在,那是让我很舒服的,让我放松的、安全的。在他的眼神中,我没有感到评判,我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

  三重不同视角的切换,我真正的觉察到原来“道”真的大于术,道是一种修行,这也是成长教练最核心的一步。

安住当下  由心出发

上过教练营的这一周,我真的至柔至真了,发生了什么?

  路上打开听“我允许”,好几次都默默的哭了出来,我想我是一点点找到了自己。
  买了好看的本子,松开规条,填写我的丰盛,用清风吹走评判。
  为2位客户进行了教练对话,这一次,我们没有准备任何的术,不管是面对面还是线上,我感到着他们的语音、语调、情绪与动作。当看到学生开心的从1个小时的教练中,找到了自己;当看到朋友找到了自己答案,由衷的开心。

  在做客户时,我找到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真诚、洒脱、丰盛

我真诚的面对一切,洒脱的过好丰盛的人生!

教练是一场修行。
安住当下 由心出发
我可以一点点找到自己!


教练/生涯规划师 Abby郑

我是生涯故事的陪伴者,“不急不缓”只为了陪来询者走一程,做一个“生涯故事的中立者”

期待聆听你的故事:微信号 abbyzheng0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