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澄城老哥咋个行门户一一抬食摞
在渭北澄城县县北一带,仍保留着红白喜事抬食摞的习俗。
看澄城老哥咋个行门户一一抬食摞食摞由来己久。摞因食而生,也因食而摞(多层)并得其名。用于民间的红白喜事重大庆典祭祀活动,历史上没有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使用,并流传广泛。
食摞,由食摞架、食摞盒、食摞盖、抬杠四部分组成。食摞架上部中有一个铁圆环,作为穿木杠子用,以便两人抬食摞行走。架外边有两个小铁环构件,专门用于短途手抬。架与盒外分别用铁包件紧固和装饰,十分大气,特别精美。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事必礼也。因上早时期,没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喜庆盛典施礼的运输大都是通过人工去完成。结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礼丰品厚,礼仪讲究,聘礼都是通过人抬过去的,食品也是摆放在“食摞”里展示出来的。特别是大族大户人家,结婚迎亲,新郎骑马,新娘坐轿,鼓乐相随。邻里乡党、族家亲友们组成浩浩荡荡的抬食摞和迎亲队伍,以彰显人脉气旺,体现场面壮观。
结婚的食摞里放面着以食为主的食品。如酒坛子、肉吊子、鲜果子和水晶点心、花馍卷烟以及绸缎子,布料子等聘礼聘金。另外,还要特别抬上茶席、酒席、饭席一桌精制的全席,以示招待席面之丰盛,品质之优美,宾客之尊贵。随着婚礼的不断变化,抬食摞已变成自拉自带了,而且不是那么隆重了!随着时间的流失,现在很少再有男方抬食摞的现象。即使有也是送女时自己家拉上一个食摞,到新郎家门口帮忙的人抬回去,根本没有专门的抬食摞队伍。而安葬白事,抬食摞依然在澄城县北一带盛行,而且很隆重,富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形成了一道独有的乡土民俗景观。
白事抬食摞,分亲戚远近,一般远亲戚只抬一幅食摞。像女儿家,外甥家向娘家和外家这些特别重要的亲戚,重门户,就得好几幅食摞抬。人常说:门户紧如债,背着锅儿卖。食摞里要摆放上行礼的猪头、(牲)油云、花馍、上茶席的糕点干果和七蝶子八碗的酒席和饭席,以及衣服毛毯布料,还有谢相呼的烟酒、毛巾等等。一个大门户下来少则七八千,多则一两万。现在抬食摞变成了用农用汽车运,用蹦蹦车拉。省去了一路上人抬的苦力和麻烦。但抬食摞的人员仍然没有减少,甚至比过去的人还要多。澄城人特别憨厚,很讲义气,行门户都是实打实,也很实惠。整袋面,整桶油的生整。而且非常爱面子,喜欢讲排场。抬食摞的人去的越多,给主人家越长面子,也体现自己在巷中有乡行,人气旺。这些抬食摞的人来自于主人家的相好对劲的,巷子里左邻右舍和一村一院的乡亲们,组成七八十的队伍,成群结队,威风八面。有的事大,仅相呼就有二三百多人,所以,在澄县沟北过白事,一般席口都在七八十席以至百席以外,不然就吃敦底了!
看澄城老哥咋个行门户一一抬食摞 看澄城老哥咋个行门户一一抬食摞食摞到了村口,把食撂全部卸下来摆放在路上展示。并向主人家负责迎门户的相呼报到,按照亲戚远近,贺客先来后到的次序迎接门户。行门戶和抬食摞的人们,排成长队,跟随着食摞后边,真够气派!等待着乐队迎接。白事都是两班乐人,一班乐队专门负责迎接门户,相呼叫上乐队,带上他们的帮忙打囊的,抬上客人家的食摞,拿着收获的烟酒毛巾等谢礼,指挥着帮忙的和乐队抬的抬,吹的吹,唱的唱,一路燃放花炮,吹打奏乐,唱戏热闹,司仪行礼。
看澄城老哥咋个行门户一一抬食摞丧葬是一种慎终追远的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内心具有深远影响,不能把丧葬当成一种迷信和人体垃圾处理。
北大教授吴飞:没有传统丧礼,中国文化就彻底没了希望。抬食摞是丧葬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应继续传承下去。
抬食摞历史悠久,作为民间重大的礼仪活动形式,有着一定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内涵。可对婚庆寿典红事的抬食摞进行搜集,不断挖掘,积极整理,发展升华,让其发扬广大。把它当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抢救,来传承,来发展。打造出澄城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礼仪迎宾文化,成为澄城最美的人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