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青春

多少欣喜与失落,都源于那张车票

2018-02-14  本文已影响29人  西洲知意

                        (1)

不知大家最近是否有被各种抢票软件的推送刷屏。


“敢问路在何方,有票才能远方”

“三观不重要,有票才重要”

“有情人终成眷属,没票人靠你加速”

“我正在抢到***的火车票,请求支援!”


广告语推陈出新、各有噱头,大概抢票软件的资金都用在做广告上面了。虽然满屏的“求点击”推送让人稍觉厌烦,但还是觉得大家可爱。

因为抢票软件的目的地、跨越万水千山都要回到的地方,都是“家”。

                          (2)

如果要出一个问卷,询问中国人们什么时候“最想家”,毫无疑问,得票率最高的一定是“春节”。

春节就像一串传颂已久的古老咒语,一念起,华夏大地的游子们就开始躁动不安,如同万鸟归巢、万兽归穴,大家急迫地往回赶,回到那个承载着童年记忆、父母尚在的地方。

我看过一个纪录片叫“回家”,讲述春运的。绿皮火车上人挤人,拥挤的人潮中夹杂小孩子的哭喊。可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往里挤,等坐上车了终于才舒了一口气。对于游子来说,春运就是一场战斗。

可能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这种“归家”情节,但这就是我们生之于斯、长之于斯的传统。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甚至是再上一辈、上上一辈,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能平日里大家都在不同地方工作、学习、生活,但只要过年,就会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赶,就算确实有事耽搁回不去,可心早就回去了。

在春节回家,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

                          (3)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远离家乡,要么求学,要么工作,可能一年中只有春节能够回家一次。虽然很多人开始“旅行过年”、“在外过年”,但家中有父母有长辈的,还是过年回家居多。

之前网络上有一个很红的段子说,在外光鲜亮丽的Jane、Wendy、Tiger,那些在朋友圈里每天一杯星巴克、穿着blingbling礼服和合体西装参加年会的俊男美女们,回到家都变成了小芳、翠花和三娃子。我也看过一些过年回家前和回家后的照片对比,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可能在外我们是光鲜亮丽的精致女孩,每天要一层水乳一层隔离一层粉底液再加个大红唇配上高跟鞋才能出门,可是在家就变成邋里邋遢穿着睡衣逛一天的猪猪姑娘;可能在外是穿西装打领带疏起刘海的成熟男生,但回到老家就可以穿着土丑秋衣早上不洗头发和小屁孩一起玩鞭炮恶作剧。

我们不再一丝不苟、不需完美示人,因为我们回到家了呀,回到了那个包容你一切、爱护你一切的家。

妈妈会苦口婆心说化妆伤皮肤,爸爸会晚上10点就催促你快去睡觉不要喝酒抽烟。可能偶有口角、偶有矛盾,可是每年过年,听着父母的唠叨,过着真正佛系养生的日子,还是觉得幸福的泡泡在沸腾,咕噜咕噜,一分一秒都感到温暖。

                        (4)

我加过一个读书群,群里有一个活动就是“分享最难忘的春节故事或者家乡最特别的年俗”。那天大家都很活跃,纷纷在群里说各自的春节回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50多岁的阿姨分享的故事:

“我是鄂北的人,小时候物质很匮乏,每年过年都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有许多糖果、鱼、肉。每年过年父亲都会炸油条,我负责帮油条‘翻身’。油条炸得金黄,飘出的香味让我现在还一直记着。然而父亲已经去世了,我却还没学会他的炸油条绝活。”

对这位阿姨而言,之前的春节都弥漫着油条的香味,但亲人离世后,“春节回家”的字眼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遗憾和感伤的色彩。

父母尚在的远游儿女就像是系着细绳的风筝,平日里不管飞多高、飞都远,过年了还是要收收绳,回到父母身边。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春节”就变成了苦涩的酒,只想避开,却又躲避不了。

                          (5)

我们想在春节回家,因为春节是一家团聚、热热闹闹的时候,承载了满满当当的回忆。小时候生活拮据,春节父母塞到嘴里的一颗糖可以甜蜜新的一年;除夕那天早早地洗澡,穿上新衣服,跟自己说我又长大了一岁;和兄弟姐妹一起站在门口看爸爸贴春联,一边叽叽喳喳地说“歪了歪了”“往左一点”“正了正了”。

那些细细碎碎的回忆,是平日里支撑我们不断努力、勇往无前的动力。就算在外面摔得多狠、伤得多痛,我们还是有一个可以舔舐伤口的地方,一个可以抖擞羽毛的节点。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人守着放票时间、设了好几个抢票软件来抢票了。春节回家是传统和习俗,也是我们休养生息的需要。

愿每位在外的游子都买到归家的车票,在除夕那晚守着热腾腾的火锅和父母唠唠家长里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