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及其践行方法论

2017-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Zc_Hwong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别称,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对某个问题的论据和结论的整个质疑的过程。

这个定义跟元认知能力的定义其实一脉相承,元认知能力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或者也可以描述为,元认知能力是我们对自己的意识的敏感度。所以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说是元认知能力的进阶版能力。

二者的区别:元认知能力是由内而外的,启动意识的过程;而批判性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逐层剖析事物本质的一个过程。

二者的共同点:悬置判断,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在决策之前会刻意规避开常见的偏见和思维谬误。

人们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容易忽略事物潜藏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表现得情绪化,更倾向于流露自己感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决策的时候经验至上,先入为主,眼见为实。

大多数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乌合之众或者吃瓜群众,这个群体无论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占绝大多数。这些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很容易受到自己身处的环境,或者过往的经验所影响。社会上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轻易煽动起他们的情绪,甚至造成骚动和混乱。

可见,若是你不幸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个可能性其实极大),那么你可能只能被社会舆论和时代趋势牵着鼻子走。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火急火燎地随大流,就是吃瓜群众的真实写照

当然,相信你肯定不甘心被贴上吃瓜群众的标签。于是,批判性思维可能是你最有效的逆袭的武器。

世界如此矜持,凡有表相处,皆有秘藏;
世界如此任意,凡有秘藏处,皆有表相。

我常常会用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不要感情用事,而是要批判性地对待所遇到的一切好的或者不好的事物。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凡事应尽量避免先入为主,不要只看表象,不要过于依赖我们的双眼,因为眼见未必为实。而是要多调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多思考几步,不要过快下定论。

比如可以问一下自己类似这样的问题:

第二句的意思是,这个世界充满太多不确定性,我们要心存敬畏。但也不要因为一时的迷惑,就轻易放弃对美好愿景的憧憬。毕竟,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只要不断迭代,持续更新自己的认知,我们就有机会看清过去种种困惑的底层逻辑。

我极度推崇并恪守的另外一句话是: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刀切地一分为二,势必要分清个是非黑白。事实上,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其中间往往会存在一点灰。而对于这个灰度的把握,则恰恰是批判性思维这个一流智力存在的意义。

如何获得批判性思维?

获得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具备一定程度的元认知能力。

你如果连自己正在被情境的力量所控制,或者正在被情绪所奴役都浑然不觉,又怎么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

要想克服困难,你得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困难的现状吧(这是元认知能力在发挥作用)?可光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还远远不够,你还得恰到好处地给予回应才是,而批判性地思考就能赋予你这种能力。

具体的说,你首先得对自己的意识有较强的敏感度,在被反射脑操控的时候,能迅速反应过来,并及时调整,调用自己的思考脑,然后才是更深入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过程。

可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意识,于是,你的第一要务就是打磨元认知能力(坐享或者在具体的场景中,多做刻意思考的练习),以增强自己对于意识的敏感度。

元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协助我们调动意识,启动认知,后者让我们悬置判断,理性决策。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本质和践行方法论:质疑并提出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提问清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